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材料 明朝统治者为了利用法律为其专制统治服务,在其统治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普法措施。普法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讲解、宣传。明朝正式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每年正月、十月或逢节日时,有关官署与学官召集士大夫之老者到学校讲读律令。《大明律令》等法律法规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二是定期宣讲圣谕。宣讲圣谕一般在乡约所举行,圣谕内容主要是明太祖所发布的圣谕六条,即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无作非为。三是讲读《大诰》。《大诰》是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间,采集官民犯罪而经御笔批示处理之具体案例。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并要求“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大诰》由此成为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
——摘编自季林、张玉军《明朝的“普法教育”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普法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朝“普法教育”的认识。
2.单选题- (共9题)
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3.
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
4.
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王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心痛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
5.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这说明
A.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 | B.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 |
C.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 | D.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
6.
晋察冀边区,据北岳区24个村的调查,1937—1942年,地主富农共当出土地559.04亩,占全部当出土地的71.8%。……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减租彻底的地区,1943年以来地主土地有50%至80%转归农民手中。材料说明
A.土地革命使农村生产关系变化 |
B.日伪军破坏了北方农村生产力 |
C.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基本被消灭 |
D.民族革命可实现阶级革命目标 |
7.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一则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
A. 顽固坚持其反共主张 B. 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
C.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A. 顽固坚持其反共主张 B. 根本上消除国共矛盾
C. 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 组织全民族力量抗战
8.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
A.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 |
C.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 D.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
9.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