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谘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梁武帝萧衍上台伊始,下诏将凡属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費,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菜蔬。又虚己待下,采纳众议。他诏令公东府置木函、石涵各一,规定如果对在位者所来注意的政事欲加议论,可投谤木函;如果以功劳、才能、冤枉未为人所知,投石函。萧衍还注重整肃吏治,每当选择长吏,都尽量做到廉平。凡被擢举者,亦亲自召见,训以政道。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 梁武帝萧衍上台伊始,下诏将凡属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費,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菜蔬。又虚己待下,采纳众议。他诏令公东府置木函、石涵各一,规定如果对在位者所来注意的政事欲加议论,可投谤木函;如果以功劳、才能、冤枉未为人所知,投石函。萧衍还注重整肃吏治,每当选择长吏,都尽量做到廉平。凡被擢举者,亦亲自召见,训以政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梁武帝》
(1)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改革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改革的影响。
3.
材料:巴黎和会召开期间,梁启超出游法国,他自述出游目的,一是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拿私人资格将中国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因此,到达巴黎后,他便开始外交游说。为了更好宣传中国,博得共鸣,他还撰写了《世界和平与中国》,并翻译成英、法等多国文字此外梁启超还在各个外交场合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在谈到山东权益问题时,他严正指出:“假如有一国而欲承裳德人在山东侵略主义之遗产者,此和平之公敌,而为世界第二战之媒也”。
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金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原因。
但1919年4月底,英、美、法等国公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金部转让给日本。听闻此消息,梁启超极为痛心并于5月2日急电国内的“国民外交协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金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北洋政府仍然秘密向巴黎发出签字训令,好在这一消息被梁启超获得,他第一时间把这样信息告知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在6月28日签字那一天,愤怒的留学生和工人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团团包围。
——摘编自黄丹阳《浅论梁启超在巴黎和会前后的政治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关注巴黎和会的意图及所做的努力。(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逢甲(1864-1912),又名沧海,字仙根,祖籍广东嘉应,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中进士,因无心仕途,回台湾主讲台中、台南各书院。中日战争爆发后,丘逢甲首倡组织义军,防范日军进犯。《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凶耗达于台,台人骤闻之,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清政府劝令全台绅民“免滋事端,致碍大局”。清政府漠视台湾民众权益,割让台湾的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台绅民的愤慨,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这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正是丘逢甲。
割台消息传至台湾,丘逢甲立即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代奏,质问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清廷以和议已成,不听。台湾绅民完全绝望。5月,丘逢甲提出“自主保台”,成立抗日救亡政权,与绅民共议推举唐景崧为领导人,丘逢甲任台湾义军统领。此时,日本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军侵占台湾。丘逢甲率义军殊死抵抗。后由于唐景崧逃走,引发溃乱,丘逢甲痛哭怒斥:“景崧之肉,其足食乎!”终因力不能支,率义军退至台中一带继续抗击日军。日军对丘逢甲“嫉之甚,严索之”,丘逢甲不得不辗转离台,临行前写下悲愤的《离台诗》,其中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表明他仍然对台湾回归祖国寄予无限期望。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逢甲为保卫台湾作出的努力,说明其精神内涵。
材料丘逢甲(1864-1912),又名沧海,字仙根,祖籍广东嘉应,出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中进士,因无心仕途,回台湾主讲台中、台南各书院。中日战争爆发后,丘逢甲首倡组织义军,防范日军进犯。《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凶耗达于台,台人骤闻之,若夜午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清政府劝令全台绅民“免滋事端,致碍大局”。清政府漠视台湾民众权益,割让台湾的行径立即激起了全台绅民的愤慨,由此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割台运动。这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正是丘逢甲。
割台消息传至台湾,丘逢甲立即请台湾巡抚唐景崧代奏,质问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清廷以和议已成,不听。台湾绅民完全绝望。5月,丘逢甲提出“自主保台”,成立抗日救亡政权,与绅民共议推举唐景崧为领导人,丘逢甲任台湾义军统领。此时,日本任命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率军侵占台湾。丘逢甲率义军殊死抵抗。后由于唐景崧逃走,引发溃乱,丘逢甲痛哭怒斥:“景崧之肉,其足食乎!”终因力不能支,率义军退至台中一带继续抗击日军。日军对丘逢甲“嫉之甚,严索之”,丘逢甲不得不辗转离台,临行前写下悲愤的《离台诗》,其中写道:“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表明他仍然对台湾回归祖国寄予无限期望。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逢甲为保卫台湾作出的努力,说明其精神内涵。
2.单选题- (共7题)
6.
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 |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C.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
D.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
7.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快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
B.政府压缩“福利国家”开支 |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
D.政府决策受到冷战思维影响 |
8.
战国秦汉铁器制造渐成大业,是获利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流 |
B.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
C.重农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
D.耕作方法出现革命性变化 |
9.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
10.
下图为新教教会在华设办的最大文化机构广学会的译书收入变化表。据此可知


A.西方教会加强对华文化侵略 |
B.中国文化转型借力西方文化 |
C.清末新政促使国人崇拜西方 |
D.广东地区民众心态更为开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