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本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材料四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4)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本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急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材料四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4)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材料二近代学者钱穆一直批判“中国专制论”之说,他在抗战时期所著的《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国政制的演进,首先历经先秦去“封建而跻统一,后有汉代“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之政府,到隋唐,士族门第再变为科举竞选”。他认为传统政治本就富于理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紧密,与民众也并非如西方社会那般对立,他还强调,士人本来受教于农村,通过“选贤与能”进入政府,代表民意去实现“天下为公,士人主导的政府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梁启超、钱穆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钱穆所持观点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19题)
3.
据史料记载:来自萨拉米的外邦人赫拉克利德斯,因其在公元前330—329年雅典粮食危机中的善举,成为雅典人的“恩人”而被授予“特权外邦人”身份;银行家帕西昂和佛尔米昂因对雅典城邦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雅典公民权。这表明
A.这段史料不真实,因为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
B.外邦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获得雅典城邦的认同 |
C.外邦人可以通过参与雅典人的政治生活而融入雅典城邦 |
D.雅典外邦人必须与公民共同履行城邦的某些义务 |
4.
“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这一措施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A. 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 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 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5.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A.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
B.雅典的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
C.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
D.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 |
6.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
B.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
7.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说:“除了人民权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完全独立于人民,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大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美国宪法中体现出这一意图的规定是
A.民族主义原则 |
B.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
C.权利分享原则 |
D.人民权利高于一切 |
8.
拿破仑在回忆录中曾说:“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演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如果他坚持自己所为,我想他只会被认为是傻瓜。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他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是必然趋势 |
B.帝国政体是国情使然 |
C.对外战争已不可避免 |
D.法美两国的国情迥异 |
9.
威廉·李卜克内西:“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此话反映了
①德意志的军国主义特色
②军队在德意志帝国中的重要地位
③德意志的专制主义色彩
④军国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①德意志的军国主义特色
②军队在德意志帝国中的重要地位
③德意志的专制主义色彩
④军国主义思想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10.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
11.
史学界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关系的讨论一直十分激烈。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腐败落后的清政府造成自身维护统治的压力而被动地展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探索,并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从这一方面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列支持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天朝田亩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宗教思想 |
C.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
D.《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
12.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不久,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段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真正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
B.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发生了变化 |
C.《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阶级矛盾激化 |
D.体现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 |
13.
下图是近代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去北京》的漫画。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A.是清政府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
B.致使中国更多的领土主权丧失 |
C.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
D.是清政府对外束手待毙的结果 |
14.
近年来,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南昌起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B.无产阶级政党诞生 |
C.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
D.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 |
15.
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指示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
16.
颂扬淞沪会战的歌曲《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词所反映的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②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④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①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②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③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④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7.
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18.
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
B.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19.
(题文)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中体西用”思想 |
B.基督教平等思想 |
C.“大同社会”思想 |
D.“均贫富”的思想 |
20.
《中国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表明奈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
21.
14~15世纪中叶,英国议会权力逐渐扩大,下院的地位也在上升。期间充满着国王、下院、上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有时议会两院联合起来向国王夺权;有时国王又联合下院与上院作斗争;有时国王又与上院合作打击下院。这表明英国
A.国王居于权力中心地位 |
B.各派政治势力激烈角逐 |
C.专制政体转向立宪政体 |
D.政治民主传统历史悠久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