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三轮冲刺复习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6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6

1.论述题(共2题)

1.
2015年,台湾教育部对台湾高中历史课纲进行了微调、以下是新旧教科书部分内容的对比;此表集中反映了此次课纲修改中对某些历史事件在认识观点上的一些根本性变化。提取其中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选官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武则天在革故鼎新时,并未废除科举制,但又打开其他的选官之门。这一时期选官的公开和开放,在中国古代史中,是极为罕见的,几乎到了人人都有资格当官的地步。主要途径有自举、告密、试官、贡试中废糊名制、殿试以及开武举等。她深知官员的冗滥必然导致腐败,造成致命的危害,因而采取了各种措施加以防范纠正。例如,她大力鼓励告密行为。这往好处说,就是充分发挥群众对官员的监督作用。凡举报犯有罪行过失的官员,一经查实,不管举报者以前是干什么的,一律授官。特别应强调的是,即便举报无实,举报者也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摘编自贾三强《武则天时代的廉政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则天的选官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武则天推行告密措施的效果。
4.
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节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阁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
(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

3.简答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让人们知道以前的人,以前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对历史的分析,让人类避免更多愚蠢的行为、愚蠢的想法。人类学家提出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其基本观点是: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适应能力对个人和民族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单选题(共1题)

6.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2道)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