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85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注重立法,明朝统治者在“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统治思想下,为了防止官吏职务犯罪,统治者们在立法、司法、行政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明太祖时贪污腐败的官吏惩治格外的严厉,建国伊始就制定影响深远的《大明律》。
《大明律》雏形始于洪武元年,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明太祖开始效仿《唐律》进行多次修改,对体例、篇目不断修改完善,后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颁行天下。
《大明律》改变了自唐以来的法律体系结构,便于诸司掌握和实施法律。《大明律》的内容共有460条,其中对于官吏犯罪的处罚规定较多,在量刑上大抵是罪轻者更为减轻,罪重者更为加重。《名例》一卷,分五刑、十恶、八议等,大部分的条款是对官吏履职情况的规定,特别是负责监督、裁判等重要职权的监临主守的失职犯罪行为制定了残酷刑罚;《吏律》二卷,由以侧重惩治官吏的职务犯罪行为的《职制律》和以侧重处罚官吏违反办事规程行为的《公式律》这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指地主阶级内部的诉讼,后者主要指对谋反、大逆等民变的严厉措施。《大明律》重在整肃吏治,涉及官吏职务犯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吏律》和《刑律》,对官吏犯罪的处罚规定较之历朝更加明确具体和严厉。

——摘编自林颖瑜《明朝的廉政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大明律》的作用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平说)
历史上对于拿破仑有各种各样的评论。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为比利时的滑铁卢拿破仑铜质雕像。为战败的将军立像纪念,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实属罕见。碑上刻的文字是“Napoleon I,Emperor of France,(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769~1821”。

材料三 下图漫画为《镜中的拿破仑》。镜子前的拿破仑,头戴皇冠、手握宝剑;而在镜子中却变成了手拿《民法典》的华盛顿。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概述法典的历史地位?
(2)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你认为比利时为拿破仑立像纪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漫画的创意,代表了作者对拿破仑的不同评价与观点。选择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扩大侵略,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进逼关内。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日政府间所签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合法条约权利。以上照会阐述了美国的新政策,被称为“史汀生主义”。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汀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侵华不直接干涉的原因

2.单选题(共17题)

4.
当中世纪的欧洲摆脱了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当它的商业经历了复苏而日益高涨,当它的社会生活愈来越复杂,因而感到需要更为精巧的调节手段时,它“发现”了罗马法。当时罗马法被“发现”
A.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基础
B.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在欧洲的确立
C.源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体现了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的愿望
5.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罗马法历史上有两件大事:一是在公元前304年,弗拉维乌斯将有关诉讼的材料公布于众,使罗马人第一次了解到法律诉讼的文字程式;二是公元前254年,第一位平民祭司长提贝鲁斯·克伦卡尼乌斯第一次公开地讲授罗马法,向公众提供咨询意见。据此可知在这两件大事发生前
A. 平民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B. 法律知识垄断在少数人手中
C. 罗马法处于习惯法阶段
D. 法律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较小
6.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7.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猜疑有利于推动权力相互制衡
B.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8.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D.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9.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10.
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非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
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11.
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12.
“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它”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
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14.
(题文)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15.
大多数的美国开国精英不相信具体的“人民”具备自己统治自己的素质和能力。约翰·亚当斯认为:“民众的忌妒的呼声、猜忌、疑心、自负、傲慢、骄横、野心和某个地位优越者的暴躁”,一旦被用来对付某个人,其结果必然是,“一群不受节制的乌合之众的愤怒和狂暴,通过擅长蛊惑的专制者的暗中挑唆,就会爆发为各式各样的攻击、毁谤和怒火,往往以谋杀和屠戮而告终”,其程度之可怕,在专制主义的历史上都是难有其匹的。为此美国实行了
A.议会制共和制
B.三权分立
C.精英政治
D.邦联制总统制
16.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
A.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
B.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
D.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
17.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行政因素影响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18.
萧功秦认为现代化有三种模式:原生型——在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次生型——原封不动地被殖民者从其母国带入;感应型——一些传统君主国在承受西方挑战后开始了现代化。下列国家现代化模式对应准确的是
A.英国、法国——原生型
B.日本、英国——感应型
C.美国、德国——次生型
D.中国、日本——次生型
19.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
“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
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D.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