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但是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却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1)根据材料一,面对西方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材料二: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面?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对外仍采取所谓“两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根据材料四,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材料一: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们纷纷扬帆远航,驶向茫茫大海,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成为经济全球化开端。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但是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却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1)根据材料一,面对西方所带来的挑战,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材料二:

(2)据上述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面?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对外仍采取所谓“两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3)新中国成立后,出现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未能赢得这次“机遇期“的国际、国内因素主要有哪些?材料四: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4)根据材料四,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
匠籍,是封建国家为手工业者所专立的户籍。早在元朝,统治者就把工匠编入“匠籍”,使他们沦为国家工奴,在官吏的监督下从事生产,子孙世承其业。这种奴役手工工匠的制度,明中叶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工匠的徭役制度,愈来愈使工匠们不堪忍受,怠工、逃亡的现象急剧增长。嘉靖八年下令,按“匠籍”向匠户征收银两,谓之“班匠银”,以此代替工匠轮班服役的制度。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广大手工工匠,纷纷摆脱了匠籍的束缚。清初匠籍混乱不堪,清政府已无法按匠籍征收“班匠银”了。康熙三年,为了保住“班匠银”这笔收入,下令“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此后,各地陆续将“班匠银,摊入地亩中征收”。“匠籍”也就随之逐渐废除。随着“匠籍”的废除,官府手工业进一步削弱,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巩固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摘自《清史简编(上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班匠改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废除“匠籍”制度的积极意义。
2.单选题- (共21题)
3.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4.
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
B.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
D.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
5.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西周的这套做法
A.打破了工商食官局面 |
B.促进国家管理制度化 |
C.强化政治等级制度化 |
D.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
6.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传统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 |
B.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
C.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
7.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
B.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
D.封建伦理道德被徽商强化 |
8.
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洒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沟通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A.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
B.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
C.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
9.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
C.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
D.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10.
下表是《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对该表所反映的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年代 | 年商税额 | 指数 |
995—998年 | 400万贯 | 100 |
1004—1008年 | 450万贯 | 113 |
1058年 | 700万贯 | 175 |
1064—1068年 | 846万贯 | 212 |
1077年 | 879万贯 | 220 |
——据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整理
A.北宋的税收主要来自商业贸易 |
B.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商税的提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D.北宋的赋税逐年加重 |
11.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
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
12.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
13.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
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
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
15.
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近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
16.
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的情况,据此可知


A.—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B.—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
C.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
D.—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
17.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
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18.
19世纪后半期,上海郊区的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加工毛巾、织袜等城市居民用品,或进城务工,使得家庭生活状况趋于稳定甚至走向富裕。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
A.城市化进程推动 |
B.工业化水平提高 |
C.国际市场的扩大 |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9.
福州船政局从创办之初到1905年先后三批招用洋员,有名可代者达81人。这些人员包括监督、帮办、总监工、工程师、匠首、工人、教师、职员、医生、翻译等。其中教师竟达30名左右,约占雇聘洋员的40%。这表明
A.福州船政局注重人才的培养 |
B.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趋势 |
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D.洋务企业被外国人控制 |
20.
1922年,吴蕴初在上海创办天厨味精厂。为了对抗日本味精的冲击,他不得不惜“国货”为天厨味精打开销路,甚至捐献飞机表示抗日,进而博得爱国名声,天厨味精的销路于是猛增,吴本人也被称为“味精大王”。这一现象反映了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
B.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C.日本对华贸易优势逐步衰弱 |
D.实业家有较强民族救亡意识 |
21.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
B.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
D.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
22.
下面的图表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A.市场调节已完全确立 |
B.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 |
C.对农业加大市场引导 |
D.放弃宏观的经济管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