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2015年,美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2000年的20.6%下降至15.7%。进入21世纪,美国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还策动了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一系列动乱和冲突,使两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美国国防支出过度扩张,2000~2010年,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总量比重都在40%以上。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自身经济陷入持续低速增长期。2008~2015年美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4%,远远低于1990~2000年的3.4%。美国联邦政府深陷债务危机中,一般性政府债务相对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54.7%升至2008年的76.1%,到2012年,这一比重已达到103%。

——摘编自胡鞍钢《美国正陷入“保罗•肯尼迪陷阱”》

材料二 从历史的角度看,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从国际视角看,二十国集团(G20)综合国力呈现南方国家上升、北方国家下降的趋势。目前,中国已是世界最大贸易国,同时也是G20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成为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交汇节点,它们之间的桥梁和渠道,这是“天时”机遇。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走向。周边大国发展是中国的“地利”机遇。中国周边的六大国——俄、印、巴、印尼、韩、日,除了日本属于衰落型大国之外,其余都属于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大国外交之路,创造了遍布全球的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世界绝大多数大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这成为中国发展的“国和”机遇。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要抓住“天时、地利、国和”的战略机遇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头50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大国兴衰的启示。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生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3.
(历史选修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各国都把全国经济转到战争的轨道。政府设置机构对经济实行管制和监督,这种管制机构大都由垄断组织的董事、经理、专家或者其他代理人掌管。……英国1915年,议会通过了国防法令,授予政府管制国民经济的全权。英国内阁成立了以劳合•乔治为主席的军火生产供应委员会,旋即升格为权力极大的军需部,专门颁布了军需法案…….英国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将铁路收归国有,在实行军需法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管制了2000家企业,直接投资新建了389个军事企业。……在战争的头五个月中,英国损失了25万吨商船,使工业原料、军需物资和粮食的供给陷入困境,政府逐步采取了一套严格的控制措施。大幅度提高税收和发行公债,向市场借款、税收收入为战争总支出提供了之一的来源。价格控制也一步步地实行,控制的范围逐步扩大。如食品价格的控制,先是限价,英国最终实行了全面的强行配给制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据材料归纳一战期间英国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英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实验”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沉着、稳重、持之以恒。他同时又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梅贻琦不仅追随蔡元培先生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还会通中西,融西方通才教育思想于中国教育改革之中,不仅吸收、借鉴“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理念,还传承创新,将民主管理思想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且卓有成效。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往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认为三校融合的基础是自由与民主的校风,在担任常委会主席期间(西南联大的实际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贯彻执行学分制,结合实际情况培养通才和专才。梅贻琦多方聘用专家学者,使西南联大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大批学术前沿的学者和专家。艰难条件下的办学经历,使梅贻琦摸索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王柏豫《梅贻琦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梅贻琦教育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试评价梅贻琦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2.单选题(共9题)

5.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6.
(题文)1934年6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该法规定:在不经过参议院批准的情况下,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宣布对现行关税和其他限制贸易措施的修改。这一规定反映出
A.美国政治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B.美国立法机构服从于行政机构
C.美国总统行使外交权力将不受限制
D.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遭到破坏
7.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以第三、第十一师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图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对这一材料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C.证明了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8.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9.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
B.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
C.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
D.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相
10.
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A.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D.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11.
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
A.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
B.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金融变革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12.
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13.
广东省某县曾经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县经委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二是撤销五个工业主管局,由县经委直接领导企业;三是在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的基础上,县经委实行财政任务递增包干和超额分成。这些举措
A.改革了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B.实现了政企分开
C.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