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
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摘编自百度学术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
2.单选题- (共11题)
3.
《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A.否定宗教和神学 |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
C.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
4.
《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B.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C.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D.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5.
据记载:1862年烟台开埠之时,英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1911年突破白银1000万两,1914年至1918年徘徊于300万两左右,1919年增至771万余两。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英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
B.外国资产阶级利用并剥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
C.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
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 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 D.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队伍的纯洁 |
7.
1939年11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出:“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不在于中国4亿民众,亦不在于政府要人之意志,而只在于以蒋介石为中心,以黄埔军官学校系统的青年军官为主体的中央直系军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冈材宁次意在强调( )
A.日军始终把国民觉视为抗战的主要力量 |
B.此时国民党中央军的抗战意志十分顽强 |
C.中共军队力量弱小,战场上无足轻重 |
D.以战促和,使蒋介石国民政府迅速投降 |
8.
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
A.导致之后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
C.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加剧了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
9.
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
B.主张妥善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
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
D.要求实现中外通好,全面向西方学习 |
10.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 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 )
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 |
B.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 |
C.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 |
11.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 | B.天赋人权 | C.社会契约论 | D.人民主权 |
12.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官府文告、日历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主要说明( )
A.技术进步助推文化呈繁荣景象 | B.宋代科技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C.技术进步促进新儒学思想产生 | D.印刷术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