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歹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年——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材料 郑观应,道光二十三年生。幼承庭训,攻读四书五经,企图博取功名。但是,16岁那年应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他“即奉严命,赴沪学贾”,走上当买办的道路。光绪初年,郑观应两次襄办上海机器织布局。他辞去待遇优厚的买办职务而投身于创办伊始的中国近代企业,主要出自振兴民族经济、挽回国家权利的考虑。光绪十八年郑观应撰写成《盛世危言》,以“图强御侮”为宗旨,主张经济上与西人“商战”,军事上练兵造械,政治上设立议院。他同时认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道”也就是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尽管如此,《盛世危言》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维新志士的欢迎。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郑观应撰写《盛世危言》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观应的思想主张。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640年 | ***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
1866年 |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
1898年 | 戊成变法 | 美西战争 |
1905年 |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3.单选题- (共9题)
6.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
B.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
C.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
D.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
7.
《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
8.
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
B.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
C.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
D.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
10.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
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
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
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
11.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
12.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 经济政策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
B.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
C.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
13.
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
14.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 农业实产量 | 实征农业税 |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 |||
合计 | 正税 | 附加 | 合计 | 其中:正税 | ||
经济恢复时期 | 3806.05 | 494.54 | 443.88 | 50.66 | 13.00 | 11.70 |
“一五”时期 | 8017.80 | 933.21 | 847.45 | 85.76 | 11.60 | 10.60 |
“二五”时期 | 6983.20 | 833.32 | 745.66 | 87.66 | 11.90 | 10.70 |
1963—1965年 | 5004.50 | 374.02 | 333.42 | 40.60 | 7.50 | 6.70 |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