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3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即萌发了朦胧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其内涵,是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其核心,是以提倡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其外延,是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和实践;其主要宣传机构是中国科学社;其主要宣传刊物是《科学》柰志。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和近代化进程。

——摘编自朱华《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新论》

材料二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出:“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将科学技术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列为基本国策。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背景,并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科学救国到当代的“科教兴国”的认识“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勛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唐太宗修撰的《氏族志》,打破了以往纯以郡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至于划分门第等级的标准,更不考虑过去做官的情况,只看在唐朝的它爵高下。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并为30年后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的门阀制度打下基础。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时期修撰《氏族志》的原因和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时期修撰《氏族志》的意义。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7月底,德国秘密制定侵略苏联约计划……如何摆脱来自日本的威胁,重新成为苏联必须重点考虑的外交问题……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与政府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规定调整苏日关系以适应南进之需。1941年4月13日,苏联、日本达成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肯定双方保持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在一方与第三国发生军事冲突时保持中立以外,还特别声明:“日本须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即外蒙古的领上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须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中国自然成为这两个国家相互妥协的最直接受害者……但由于国际形势并未按苏联领导人的意志发展,苏联对华援助并未停止,苏德战争爆发。该条约稳定了苏联的东部边界,但激化了美、英两国同日本的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外援主要依赖美、英两国。

——据李嘉谷《论〈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实际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饱受大萧条痛苦的北美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奇迹”产生强烈的好感和好奇,白求恩出于对全民医疗体制的向往……白求恩的苏联之行实际上是走马观花,加上他又是个主观色彩强烈的人,这个所谓的“苏联医保奇迹”,与其说是现实,毋宁说是他本人理想的折射……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次年,一个证明他是“国际主义者”的机会到来了:西班牙内战爆发,46岁的白求恩放弃在加拿大的一切,立下遗嘱,踏上奔赴西班牙的征程,理由是“如果不趁还能制止时制止(法西斯主义),世界将被变成一个屠宰场”,这是一个带有浓厚第三国际20世纪30年代前期色彩的宣言。在西班牙,他努力救死扶伤……1937年6月6日,他动身回国,试图“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但就在巡回演讲过程中,他得悉中国的全民族抗战爆发,于是在1938年1月2日从温哥华启程前往中国,23日飞抵当时尚未陷落的抗战大本营汉口;2月22日,他离开汉口奔赴延安,后转赴晋察冀边区,开始了一段中国人非常熟悉但加拿大人非常陌生的新生活。从那时起,直到1939年11月12日去世,白求恩都充分表现出一个国际主义者的姿态。他和***交谈,给***写信,向聂荣臻提出各种专业性建议……

——摘编自《重新认识白求恩:从放荡不羁到“纯粹的人”》

(1)根据材料,指出白求恩作为“国际主义者”的主张和实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白求恩的历史功绩。

2.单选题(共7题)

5.
罗马法规定,旅店主对旅客交其保管的财物,如果因盗窃而受损失,旅店主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因被抢劫而受损失,则不必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C.注重责任过失差异性
D.兼顾主客双方的权益
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了一段波折,甚至一度爆发边境冲突。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歧,促使中国重新考虑与美国的外交策略,由此开始了中美之间全新的外交旅程。据此可知
A.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持续对抗
C.中美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冷战双方的实力对比
D.中国外交策略的调整加速了苏联解体的步伐
7.
中国传统文人耻言营利,认为一涉及“经营”,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损,而明朝王阳明基于“满大街都是圣人”,指出商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更有一些士人以儒家理论去指导经商活动。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四民观念的彻底崩溃
B.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的丧失
C.社会动荡士人谋生的艰难
D.经济发展促成社会观念的更新
8.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A.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9.
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租。这反映出
A.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自主发展
B.经费不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C.清政府的阻挠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D.朝廷没有摆脱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
10.
“包租公”、“包租婆”源于粤语,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出现的一批依靠房租收入为生的人群的称呼。这一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我国
A.分配制度出现重大调整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D.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
11.
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一任务
A.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
B.助推了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C.促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