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3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0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秩序变迁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
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明清时期的家训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二梁启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将中西方思想融合起来,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梁启超对子女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以趣味引导学习,让子女自主学习。他认为做学问不能纸上谈兵,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教育子女“人必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他将道德分为公德和私德,认为中国传统道德偏于私德,是为“人人独善其身”;西方道德偏于公德,是为“人人相善其群”。他志在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具有公德心、意志坚定、知书达理的人才。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摘编自段燕蓉《论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传统家训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家庭教育实践,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生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国时期,乡村问题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广泛关注。许多知识分子提出:只有解决了乡村的衰败,才能挽救国势的衰败。他们深入农村,积极探索农村变革之路,……卢作孚1927年出任重庆北碚区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始在当地探索乡村建设,提出“乡村现代化”主张,通过招商引资将众多工厂企业引入北碚,并修路疏河,通邮通电,创办各类各级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院,建立农业银行、消费合作社,向农民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并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北碚原本盗匪横行、贫穷闭塞,到30年代末,竞成为“世外桃源”般的西部科研中心,是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区。卢作孚希望通过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成为“中华民国现代化的参考”,最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卢作孚践行“乡村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广受知识分子关注的原因。

2.单选题(共5题)

6.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7.
美国的先贤们,无论是华盛顿,还是亚当斯,总是把美国政府称为“共和政府”或“自由政府”,而不是今天美国政府自我标榜的“民主政府”。对其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美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
B.美国先贤们缺乏民主意识
C.精英政治更有利于美国
D.代议制民主降低行政效率
8.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  )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9.
盐引又称“盐钞”,是古代的取盐凭证。“引”是指有价证券,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明代,盐商们需要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据此可知盐引
A.是政府控制食盐专营的手段
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食盐市场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是盐商合法贩盐的官方凭证
10.
“二五”计划初期,***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