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四川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20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3/1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心”,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2.单选题(共14题)

2.
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
A.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
B.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3.
原日本侵华士兵三谷翔回忆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时说:“在中山北路附近的广场上,我望见一堆堆尸体,每堆至少五六十具……有很多老人、妇女甚至还有孩子……惨不忍睹……陆军做得太无耻、太过分。”该材料
A. 可以反映当时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
B. 可以用于研究日本的“扫荡”政策
C. 对于揭发日军侵华暴行有重要价值
D. 可以证实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抵抗
4.
读下图,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5.
读下图,图中题词折射出的时代主题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A.③①④②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6.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
B.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C.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D.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7.
读下表,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注: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进口净值指进口总额减去出口总额的差值。)
A.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扩大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逐年下降
C.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D.中国市场商品总量由增到减
8.
读图,图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政府( )
A.放弃对经济的干预B.管理经济的职能弱化
C.重视发展私营经济D.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9.
《论法的精神》:“古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于培养善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斯多亚学派第一次
A.将西欧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B.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C.论证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D.促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10.
读下表,表中根据史实得出的推论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1.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2.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13.
下图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应该是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14.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