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第37任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之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使得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他在堪萨斯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改善美国的不利处境,他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材料二:台湾问题不仅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更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但美国在接受中国关于中美建交涉台三原则的同时,又炮制了《对台关系法》,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从而使台湾问题成为至今影响中美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中美建交过程中美国反复的举动,所显现出的意图就是要将台湾问题作为其制衡中国的一项“筹码”。
材料三: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40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经贸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和平统一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的承认。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大义所在。“祖国必须统一,祖国也必然统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要在中国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是指什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台湾问题的实质,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材料一:1969年,尼克松出任美国第37任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国际形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加之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使得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他在堪萨斯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改善美国的不利处境,他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材料二:台湾问题不仅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更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支持台湾当局,阻挠中国的统一。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但美国在接受中国关于中美建交涉台三原则的同时,又炮制了《对台关系法》,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实质性”关系,从而使台湾问题成为至今影响中美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中美建交过程中美国反复的举动,所显现出的意图就是要将台湾问题作为其制衡中国的一项“筹码”。
材料三: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40年来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经贸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和平统一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个中国的原则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的承认。实现国家统一是民心所向、大义所在。“祖国必须统一,祖国也必然统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要在中国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是指什么?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台湾问题的实质,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初期,总是会采取奖励垦荒、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材料二: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在其所著的《中国过去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在农业生产革命、货币信用革命、城市消费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因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以暴力手段打破为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原因,导致自耕农走向破产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历史事实说明材料中所列任意三项项革命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手工业中的哪一领域,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初期,总是会采取奖励垦荒、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在分化。
材料二: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在其所著的《中国过去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中国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在农业生产革命、货币信用革命、城市消费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领域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因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以暴力手段打破为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原因,导致自耕农走向破产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历史事实说明材料中所列任意三项项革命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手工业中的哪一领域,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5题)
3.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
B.依法治国原则 |
C.国民平等原则 |
D.社会主义原则 |
4.
“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
B.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
C.发展了联邦政体的柔性特征 |
D.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
5.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民族关系 |
B.土地所有制 |
C.国家统一 |
D.政党关系 |
6.
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段话出自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上海公报》 |
8.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B.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
C.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崛起 |
D.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
9.
有媒体评论这样一个国际组织,“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世界贸易组织 |
B.欧洲联盟 |
C.东南亚国家联盟 |
D.不结盟运动 |
10.
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处于意识形态前哨的联邦德国,也缓解了与民主德国的紧张关系,实施了“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两国的外交政策已经摆脱冷战轨道 |
B.法德两国退出了资本主义阵营 |
C.法德两国的政策对两极格局形成了冲击 |
D.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
12.
明清时期,中国引进了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客观上反映了
①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②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④统治者扩大对外交往的强烈愿望
①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②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④统治者扩大对外交往的强烈愿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3.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14.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对农民的控制 |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减轻农民负担 |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
15.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17.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