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2019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81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3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ー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游戏规则控制并掠夺发展中国家。

——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时(1955年)的苏联积极准备对日和谈的理念在于: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曾经的战场上敌国,如今已经受到制裁(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与其缔结国家关系符合维持势力均衡的目标,亦符合"和平共处”的新思维而足以改善冷战两极对抗的紧张关系。而日本政府则相信,如果两国建交,首先可以结束日苏之间的战争状态,并为解决两国间的遗留问题,如滞留西伯利亚的日本人和渔业争端等开辟道路,甚至期待着苏联接受日本加盟联合国的要求。……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达雷斯警告说:如果日本承认苏联对“北方领土”中的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拥有主权,那么,美国就可以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26条主张对冲绳拥有永久主权。结果,1956年10月19日日苏双方签署的关系正常化共同声明,不得不搁置领土问题而留待未来和平条约签署之际再解决。

——摘自赵京华《冷战体制下日本国家软实力的展开及其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苏联积极推进日苏和谈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日本期待日苏建交的目的,并分析达雷斯的“警告”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构想。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民众阅读的主要不同。

3.单选题(共8题)

5.
罗马法规定,买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如果做错一个动作,说错一个词语,买卖就没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对此理解和评价正确的是
①僵化刻板的规定抑制了商业发展
②以严格的程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③罗马法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
④罗马法的特点是注重程序和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6.
推动下表中国际会议召开和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955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
1961
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4
77国集团名称出现
 
A.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成功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松动
D.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7.
据统计,18世纪末在英国900家棉纺厂中,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工业化促使分工越来越细致
D.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8.
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9.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
10.
李零在《绝地天通: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中谈到:“中国礼仪的特点是,它既拜神,也拜人,早期是拜‘天、地、祖’,晚期是拜‘天、地、君、亲、师’。总趋势是‘天、地’淡出,下降;‘祖’变成‘君、亲、师’,上升。”由此可见,中国的礼仪
A.没有任何宗教色彩
B.程序日益繁琐复杂
C.宗法观念日趋淡薄
D.日益重视人伦秩序
11.
某学者在评价欧洲一作家的作品时说:“他承认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并不一味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而强调人智对自然欲望的引导和制约,用基督教式的爱去销蚀欲望中的粗俗乃至野蛮与疯狂的成分。”该学者评论的这位作家应该属于
A.人文主义者
B.禁欲主义者
C.现实主义者
D.宗教改革者
12.
“地心引力不再被看做是一种魔幻或神秘的力量,而成了全知全能的创造者的卓越发明,通过单一的法则,使得各种潮汐、卫星、行星和所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各安其所。”文中的“法则”的提出者是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瓦特
D.伽利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