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80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6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初期,国际社会主流的战争观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种观点自诞生以来逐步被欧洲各国统治者普遍接受,并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此战争观发展到顶点的标志。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力推的以道德准则、民主制度和国际组织为基石的富于理想主义的和平主义思潮兴起,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签署的《非战公约》,其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充分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战争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战后一种新的战争观异军突起,其核心观点是可以把战争区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其所涉及的原则主要有两项,即所谓“开战正义”和“交战正义”。
——摘编自梁占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主要战争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战争观变化的原因。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林长民(1876—1925)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办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投身宪政运动。他希望通过从政,以改良的方式实现立宪政治。辛亥革命后,林长民参与了《临对约法》的制定。作为进步党的骨干成员,他反对国氏党的彻底革命,主张引导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走向宪政民主体制,直至袁世凯称帝,其幻想才最终破灭。
张勋复辟,林长民站在段祺端一方支持讨逆,成为再造共和的功勋。一战后,林长民受命参加巴黎和会,并率先在国内报纸批露日本企图,是“火烧赵家楼”的真正点火人。后来,林被推举为国完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他试图草拟一部体现自己民生思想的宪法,但宪法草案还未起草完毕,林长民又被迫避乱远赴奉天相助郭松龄起兵反张作霖,不幸遭流弹击中而亡。
梁启超所提所题写的挽联颇为精妙地概括了林长民的一生:“天所废,孰能头,‘十年补茸艰难。直愚公移山已;均是死,容何择,一朝感激又气.竞舍身饲虎之。”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长民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年补茸艰难”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大事记(节选)
1929年,法国向英美大量兑换黄金,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1941年12月,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建立“联合国外汇稳定基金”的方案,规定各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取决于缴纳资金份额的多少。
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重申战后重建国际经济秩序。
194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各国在清算联盟中所承担的份额,以二战前三年平均贸易额计算,不需要缴纳现金。
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16题)

6.
《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位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保护债权人利益B.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权益
C.注重程序和形式D.注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
1873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担心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8年5月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遇刺事件提交“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这表明
A.议会支持社会主义运动
B.德国议会政治已趋成熟
C.议会依法拥有立法权力
D.俾斯麦与议会矛盾尖锐
8.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君主立宪体制有待于完善
C.权利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9.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10.
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11.
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到了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的发展
B. 国家实力的变化
C. 国际形势的变化
D. 国家政策的调整
12.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理念,开始创办国家垄断企业,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合经营的领域,如能源、军工、航空等,到1936年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从客观角度看该做法
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C.践行了节制资本的思想
D.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13.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亚洲人口的膨胀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开展
14.
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编入“匠籍”,为官府服务。清朝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使小民实受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15.
(题文)《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16.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登州等繁盛一时;明清时期,苏州及“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这种变化是由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政策的调整
17.
(题文)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献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丰饶的土特产品收上来,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像商贾那样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
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18.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19.
某经济学理论认为,强制是一种罪恶,因此国家的强制力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市场价格机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调节机制。私有化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一剂良药。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
A.胡佛奉行政府是经济的“守夜人”
B.撒切尔夫人推行“混合经济”
C.克林顿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戈尔巴乔夫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20.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21.
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中指出。“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中国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靠不上岸。”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
B.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
C.采取左右逢源的文化态度
D.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