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80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后不满意旧的用人制度,坚持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拔称职的官吏,而重用汉族官僚则是其改革用人制度的核心所在。她以战略家的眼光,决心改变只有耶律氏、萧氏两族共议国事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其中韩德让(赐姓耶律,名隆运)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当时,辽朝守旧派势力“雄强”,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流。萧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张宏等《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作用。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6题)

3.
伯利克里改革期间雅典公民大会发表演说者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普通人。而台下听众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将演说者直接赶下台。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A.全体居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
B.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C.全体人民享有自由表达思想的权利
D.公民大会发言人缺乏相应资格限制
4.
“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这强调罗马法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B.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
D.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拥有广泛的立法权,官吏任命权、条约缔结权和国家防卫权,是帝国事务运转的总枢纽;帝国议会按普遍、秘密、直选的方法产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说明
A.议会立法权的不完善
B.议会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C.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
D.帝国政治的专制主义特征
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负责外交事宜的机构经历了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再到“外务部”的演变。这些变化
A.说明原有的整个官僚体系遭到否定
B.严重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
D.反映了中国外交制度的近代化
7.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8.
明代中叶以后,读书人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情况比较寻常,商人在知识分子的文集中大量出现。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对这种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A.知识分子与商人群体由对立走向合流
B.知识分子与商人都要“正心诚意”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
D.商人的地位超越了知识分子
9.
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
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世界市场的需要
10.
一直到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主要是神学的附属和部分社会上层人士的爱好和特长。19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工程和应用类科技的研究人员广泛增加。这种变化主要说明了
A.人文主义催生近代自然科学
B.近代自然科学源于宗教神学
C.应用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社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1.
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移民的涌入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女权革命的发生
D.医疗卫生的改善
12.
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这一变化
A.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B.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D.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13.
下表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出口货物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变化状况(出口总值=100)这一变化
年份



棉花
其他
1871~1873
52.7
34.5
0.1
0.2
12.5
1881~1883
46.2
26.2
0.2
0.4
27.0
1891~1893
26.9
24.9
1.2
4.8
42.5
 
A.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表明列强逐步减少对中国原料的需求
D.表明中国外贸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4.
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将“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修改为“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这一修订主要是基于
A.“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B.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
C.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15.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A.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富民已经跻身于士大夫的阶层
C.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16.
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17.
康有为断言:“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这表明康有为意在
A.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性
B.复兴传统文化
C.认同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社会变革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杂交水稻新品种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革”错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