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的提出有什么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关于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依据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的提出有什么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关于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依据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变化,并说明14、15世纪“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产生的影响。(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单选题- (共30题)
3.
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
区域 | 西汉 | 唐(752) | 南宋 | 明朝 | ||||
总人口 | 人口 密度 | 总人口 | 人口 密度 | 总人口 | 人口 密度 | 总人口 | 人口 密度 |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38256 | 42.8 | 28898 | 32.3 | 47541 | 53.2 | 21217 | 30.4 |
淮河地区 | 7871 | 15.2 | 12137 | 23.4 | 23650 | 45.6 | 39275 | 75.7 |
A.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
B.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 |
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 |
D.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
4.
《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说明当时的采矿业
A.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C.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5.
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宋朝初年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便出现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说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B.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
C.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力役化 |
D.导致了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
7.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至康第六年(1667)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己。”材料表明了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雇佣关系全面盛行 |
8.
明清时期,部分商人在河南开封设店,专门贩卖绍酒、火腿、茶叶等江南特产。这表明当时
A.城镇商业出现繁荣景象 |
B.中原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
C.坊市商品交易限制被取消 |
D.长途贩运丰富了社会生活 |
9.
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是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材料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
11.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该现象造成的影响不包含
A.“昼出耘田夜绩麻” |
B.“除井田,民得买卖” |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D.“秋七月,初税田” |
12.
“它(利用水力)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所说的“它”出现在
A.宋朝 |
B.汉朝 |
C.秦朝 |
D.战国 |
14.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锋利),櫌(耙地工具)欲再。……初耕欲深,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材料体现出古代农业的特征是
A.集体劳作 |
B.精耕细作 |
C.男耕女织 |
D.个体经营 |
15.
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内,官营手工业占有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成武器和共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成武器和共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提供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交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 |
D.①③④ |
16.
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发达,闻名全世界。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宋朝吸收了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
C.汉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
D.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
17.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明代
A.民间海外贸易未能禁止 |
B.朝贡贸易迅速发展 |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 |
D.地方政府主宰对外贸易 |
18.
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
B.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
C.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
19.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国总人口约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5%,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数量不同 |
B.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
C.统治阶级不同 |
D.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
20.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 |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 |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
D.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
21.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
B.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
22.
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这里的“社会变革”是指
A.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在客观上得到了传播 |
B.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
C.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
D.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
23.
《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两者“相匹配”开始于
A.工场手工业时期 |
B.第一次工业革命 |
C.第三次科技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计划性,并出现了所谓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这一观象是指
A.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 |
B.资木主义的本质发生改变 |
C.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 |
D.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 |
25.
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述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①蒸汽机车
②内燃机
③发电机
④珍妮纺纱机。
①蒸汽机车
②内燃机
③发电机
④珍妮纺纱机。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②④ |
26.
某历史网站上讨论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决定性因素,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
B.西班牙、葡萄牙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航海家 |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扩大 |
D.航海活动得到了王室的资助 |
27.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它主要是由于
A.东方商品的输入 |
B.价格革命的发生 |
C.资产阶级的剥削 |
D.经济危机的爆发 |
29.
《全球通史》写道,“控制奴隶贸易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
B.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C.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
D.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
30.
1870年至1914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养老金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说明英国
A.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 |
C.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 |
31.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