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 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年份 | 生产资料 | 半制成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手工开采 | 机器开采 | 手工 | 机制 | 手工 | 机器 | |
1873年 | 2.6 | 一 | ※ | 37.4 | 一 | 58.3 | 1.7 |
1893年 | 15.6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年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1910年 | 39. 1 | 0.2 | 0.5 | 13. 1 | 11.9 | 28.3 | 6.8 |
1920年 | 36.4 | 0. 9 | 2.8 | 8.2 | 12.3 | 31.2 | 8.3 |
1930年 | 45. 1 | 0.1 | 3.4 | 3.5 | 12.2 | 27. 1 | 7.4 |
一一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材料二 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材料16世纪末,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徐光启是其典型代表。徐光启一生涉及数学、农学和天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编纂《泰西水法》,整理农学,汇编成《农政全书》。他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他不满足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他在编纂《崇祯历书》时说;“每交食时夕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斗庆《徐光启与近代中西科学思想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徐光启传播西学的国际和国内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学精神。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宗藩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终酿成明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移位。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尽释。明中叶以后,藩禄不给,造成宗室贫困,加剧了宗室犯罪。各统治者均对宗藩政策做出了适当调整。弘治年间,王府择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内拣选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长成者,就行彼处按察司核实明白,方许具奏”。嘉靖三十一年,规定郡王婚后无子者,可“选妾二人”,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严格宗室新生人口的报生手续。这些调整主要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并没有涉及宗藩问题的根本弊病。伴随明王朝的结束,宗藩问题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 明初宗藩的核心问题是宗藩权力过重,终酿成明初的政治危机和皇权移位。永乐帝及其后来者革除明初宗藩弊端,宗室兵柄尽释。明中叶以后,藩禄不给,造成宗室贫困,加剧了宗室犯罪。各统治者均对宗藩政策做出了适当调整。弘治年间,王府择婚由王府官“于本境内拣选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已长成者,就行彼处按察司核实明白,方许具奏”。嘉靖三十一年,规定郡王婚后无子者,可“选妾二人”,如“生有子,则止于二妾”。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朝廷下令核查宗室人口,严格宗室新生人口的报生手续。这些调整主要着眼于解决眼前的财政困难,并没有涉及宗藩问题的根本弊病。伴随明王朝的结束,宗藩问题才最终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雷炳炎、林晓玲《试论明代中后期的宗藩问题与宗藩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宗藩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宗藩改革的措施,并进行简要评价。
5.
材料:1933年4月,德国大学校园中开始了一场针对犹太血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清洗运动。大批科学家被迫流亡他国。但大多数知识精英最初并未把美国放在优先选择的理想接受国的位置上,而是希望去英、法等西欧国家生活和工作。美国知识精英人物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等美国私人性资助团体一起,逐步化解了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对外来科学家的恐惧症”。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国战前扩张政策的成功以及战争初期“闪电战”的速胜效应,迫使绝大多数德国流亡科学家彻底放弃了继续留在欧洲诸国的幻想。欧洲局势的恶化也迫使美国社会逐步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接纳更多科学家。从德、奥两国被驱逐的1400名流亡科学家中,有77%被美国所接受。其中不少人成为美国现代新兴的奠基者。人们能在有关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的材料中找到最鲜明的例证,这次高文化素质难民潮对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洲际转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摘自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德国多数科学家最终选择流亡美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科学家流亡美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7题)
6.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 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 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
7.
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
8.
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9.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
10.
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
B.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
C.清政府废弃闭关锁国政策 |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
11.
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
年份 | 钢产量 | 煤产量 | 基本投资 | 积累率 |
1961年 | 750万吨 | 2.5亿吨 | 59.5亿元 | 19.2% |
1962年 | 600万吨 | 2.39亿吨 | 46亿元 | 10.4% |
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 |
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 |
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
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