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77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4题)

2.
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说明
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C.中共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认识不一致
D.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4.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5.
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
A.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
B.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
C.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
D.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
6.
棉纺织业在明代成为小农家庭不可或缺、仅次于农业的副业生产,而且产量大、销路广。当时的民营手工业采用雇佣劳动,甚至手工工场的经营方式。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代手工业技术进步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明政府对经济的重视
D.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7.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8.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重产区,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9.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 “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主要是因为其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
B.直接加强了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推动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使鸦片贸易公开化,加快中西方货币交流
10.
李鸿章创设的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轮船公司形成激烈竞争,使“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少入洋商之手,奚止数千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属于李鸿章的私人企业
B.其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
C.同业竞争主要来自国内
D.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扩张
11.
19世纪末,桓台县苗世厚四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这一时期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民国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工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②推动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给民族工业也带来了不利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5.
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
A.《论语集注》
B.《道德经真义》
C.《孟子集注》
D.《本草纲目》

3.选择题(共3题)

16.

关于美国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17.公园里有松树186棵,是柳树的3倍,柳树棵数是杨树的2倍,公园里有杨树{#blank#}1{#/blank#}棵.
18.公园里有松树186棵,是柳树的3倍,柳树棵数是杨树的2倍,公园里有杨树{#blank#}1{#/blank#}棵.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