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材料一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 由中国学者王瑞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宋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宋政府的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楮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宋终于彻底转向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摘编自王瑞来《从近世走向近代——宋元变革论述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简要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摘编自王德泰、强文学《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1题)
3.
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
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 |
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
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
4.
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
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
5.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努,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指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人士,这-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
6.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A.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的货币 | B.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愈发细密 |
C.政府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控 | D.古代货币体系和信用关系发生变革 |
7.
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 |
8.
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明清时期的会馆
A.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
B.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
C.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
D.体现官本位社会官方力量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
9.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 出处 |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 《唐律疏议·斗讼律》 |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 《大明律》 |
“亲属相为容隐” |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
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 |
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
10.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
11.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
B.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 |
C.更好体现社会教化功能 |
D.社会环境的相对宽松 |
12.
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
A.三国时火药已经发明 |
B.武器优劣决定战争的胜负 |
C.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
D.人们对火药材料有所认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