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并加以说明(要求: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材料 “崛起”不是指一国力量“绝对值”的不断提高,而是指较弱小国家之国力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的“相对值”的急剧上升。就此而言,英国从1688年之前的一个欧洲二流国家壮大为1763年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将光荣革命看作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的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这与此前英国时断时续的偶尔辉煌大为不同。
——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英国崛起的原因,并加以说明(要求:所补充的原因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有关美国太平原农业开发的相关著述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已经深陷困境。……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和“人间福地”。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
——摘编自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有关美国太平原农业开发的相关著述为例》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江河等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灾难”的原因及面对“生态灾难”问题时采取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材料 雍正皇帝铸币改革的中心之一是降低钱文铸重。雍正即位后,把改革铜钱铸重作为稳定铜钱价格和杜绝铜钱流弊的重要手段。他指出:“顺治元年每文重一钱,二年重一钱二分,十四年加之一钱四分,康熙二十三年因销毁弊多,改重一钱,嗣因私铸竞起,于四十一年又仍复一钱四分之制,后铜价逐渐加增,以致工本愈重。”他认识到,钱文铸重一钱太轻,一钱四分过重,若照“顺治二年例,每文铸重一钱二分,在销毁者无利,而在私铸者亦难,似属权衡得中,可以行之久远”。力图做到钱文铸重适中,不偏不倚,使销毁者无利,私铸者亦难。这是对顺治、康熙两朝铸钱制度的总结,注意到了币制改革既要有利于货币的长期稳定,便捷流通;又要杜绝私毁、私铸铜钱。于是,规定各钱局按铜钱每文重一钱二分铸造。
此后,钱文铸重一钱二分成为定制。
——摘编自王德泰、强文学《雍正朝货币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改革铜钱铸重的意义。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括(1035—1095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晚年撰写了《梦溪笔谈》,基本上反映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沈括是我国提倡阴历最早的一人。他主张改革过去以月圆定月的陈法,改以二十四节气分月。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一天的刺度“不及百刻”的重要结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这三种观测天文的仪器。创造了“隙积木”即二级等差级数求总和的算法,发明了“会圆术”。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光线通过小孔,与焦点形成“光束”的光学原理。此外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研究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 沈括(1035—1095年),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舞台上,沈括均有所建树。晚年撰写了《梦溪笔谈》,基本上反映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沈括是我国提倡阴历最早的一人。他主张改革过去以月圆定月的陈法,改以二十四节气分月。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昼夜一天的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一天的刺度“不及百刻”的重要结论。改进“浑仪”“浮漏”“景表”这三种观测天文的仪器。创造了“隙积木”即二级等差级数求总和的算法,发明了“会圆术”。沈括对指南针的装置进行了比较、改进,还发现了地磁偏角。通过对凸凹镜的观察和实验,得出了光线通过小孔,与焦点形成“光束”的光学原理。此外在地理学、地质学、医学和药物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梦溪笔谈》是沈括一生研究的结晶,更是我国古代人民科学经验的总结。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概括沈括自然科学成就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5题)
5.
有学者指出,在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内,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政治精英深受排斥 |
B.形成完整政治运作体系 |
C.公民掌握国家大权 |
D.注重民主政治体制维护 |
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俄罗斯因能向西方学习,接受西方政教,所以成为“北方冠冕之邦”;日本因能与西洋各国通商,学习西方技艺,所以“将来亦必出于巧焉”。其意在
A.改革国家内政 |
B.加强与西方的交往 |
C.引进西方科技 |
D.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8.
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
A.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
B.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D.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
9.
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 |
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 |
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 |
10.
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B.中美关系的改善 |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D.加入世贸的推动 |
11.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
12.
不结盟运动发起国的共同思想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间保持和平中立;但在第一、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
B.两大阵营关系缓和 |
C.殖民主义势力抬头 |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14.
明代大商人不仅居止豪华,交通官宦,且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不仅商人入仕,也出现不少士人经商的事例。商人列入史籍,纂为族谱、传记、墓志铭者,远非前代可比。这说明明代
A.商人易染奢靡风气 |
B.社会经商氛围浓厚 |
C.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
D.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
15.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16.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17.
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表(单位:%)。由此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B.世界各国间依赖程度有所加强 |
C.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
D.世界各地的贸易差距明显缩小 |
18.
据17世纪的一份报告记载,除开不能远航的小船之外,该国船只总数达6000条。凭借这种毋庸置疑的优势,使其在17世纪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9.
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600万银元。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
B.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
C.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
D.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
20.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
22.
(题文)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写道:“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在于作家能够与政治家分庭抗礼,或者比政治家拥有更为杰出的法则。”巴尔扎克遵循的“法则”是
A.刻意突出人的理性 |
B.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
C.对客观现实的尊重 |
D.悖离传统语言风格 |
23.
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表明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
B.古典文化实现复兴 |
C.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 |
D.人文主义逐渐流行 |
24.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
25.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
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
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
D.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
26.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27.
***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其意在
A.发动广大民众争取革命的胜利 |
B.宣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困难重重 |
C.加强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
D.建立以中共为中心的多党合作 |
28.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
A.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
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
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