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五)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70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年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二 
年份
进出口贸易总值
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外汇储备
工业成品占出口贸易比
贸易伙伴
1978年
206亿美元
第22位
/
45.2%
几十个
1997年
3250.6亿美元
第10位
1399亿美元
86.9%
227个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和唐宋两时段中国“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表现。依据材料一,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概述中国政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举措。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重要意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激烈,农民破产。唐德宗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定制。后顺宗继位,年号永贞。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一批以科举进身的新官僚发动政治改革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当时宦官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革新派罢宫市、禁五坊小儿,“人情大悦”。但王叔文等将与其有关系者皆升迁重用,并收受贿赂。韦执谊等不听叔文调遣,革新党派内部分裂。
王叔文试图以名将范希朝为京西兵马节度使,夺取禁军兵权。宦官们暗中阻挠,拒不交出。王叔文又严厉打击意欲扩大地盘的藩镇韦皋。由韦皋发起,大宦官俱文珍为首,大官僚贵族郑絪等支持,迫使顺宗“内禅”,拥立太子李纯继位。新政推行一百四十六天匆匆失败,王叔文、王伾被贬杀。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永贞革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2月23日,美、英、法三国副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邀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参加会议,使之变成西欧六国的会议。
6月7日发表会议公告:三国政府对曾讨论过的一切问题,都取得了一致的“建议”。其主要是:双占区和法占区之间将采取协调经济政策的措施,共同管制它们之间对外贸易;召开德境西占区的“制宪会议”,由各州总理指派代表参加,起草“基本法”(即“临时宪法”);美、英、法三国继续占领德国西区,西区必须接受“占领法规”;西德参加“马歇尔计划”;在德国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鲁尔区实行国际管制,决定设立由伦敦会议参加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管制机构,管制鲁尔的煤、焦炭和钢的分配。

——摘编自杨泽伟主编《20世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分析伦敦会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会议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梁漱溟(1893——1988)认为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近代工商业道路所需要的政治条件(政府能安定秩序,并保护奖励),中国亦不具有。中国旧社会结构的崩溃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调。中国是农村大国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为此,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先后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答乡村建设批判》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救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

——摘编自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

 
(1)根据材料,概括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原因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的乡村思想建设理论。

3.单选题(共6题)

6.
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
A.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B.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C.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8.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B.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C.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D.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
9.
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
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10.
1913年张謇说:“…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谓我国铁业发达之日,即日本人降伏于我国旗之下之日”。材料反映出
A.一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时期的思想潮流
C.抵抗日本侵略成为实业家门的共识
D.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11.
19世纪60年代,在从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集团到洋务集团的权力演变过程中,以总理衙门成立为代表,清廷呈现出权力外移的趋势,最终形成了整合各种新势力和新制度的洋务体制,与王朝旧体制并存。这种二元化体制
A.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起步
B.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抑制了半殖民地化的发展趋势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