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2: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冷战后世界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民族主义问题的不断发展,有人称其为“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单独的主权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与其民族母体国家合并;三是散居于多个国家内部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所属国家分离并通过“聚变”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分离现象早已存在,但是,以苏东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运动开始狂飙突起,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并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几乎涉及现有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产生的影响。
材料 冷战后世界的突出现象之一就是民族主义问题的不断发展,有人称其为“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分离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大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去并建立自己单独的主权国家;二是多民族国家中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现有国家中分离与其民族母体国家合并;三是散居于多个国家内部的非主体民族谋求从所属国家分离并通过“聚变”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国家。这种民族分离现象早已存在,但是,以苏东剧变为开端,民族分离运动开始狂飙突起,使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并迅速向世界范围蔓延,至今余波未平,几乎涉及现有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
——摘自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民族分离运动狂飙突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产生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他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一,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倒”: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作用。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他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一,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倒”: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继承王阳明的思想并将之引向时代潮流的主要是王门后学中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王艮(1481-1541年),泰州安丰场人,人称心斋先生。王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盐户。但其志向却是只手擎天,做一个无愧于古往今来的大圣人。王艮曾说:“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要成为圣人,首先要“致良知”。如何“致良知”?王门后学歧见纷坛,王艮及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说,认定良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平常自然去做,就会自动显现出来。据此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为道”的思想,它意味着从人类生活的基础层面确立了人性的合理性,从而将良知放置在感性生命中。王艮处在早期启蒙思潮的起始点,通过他的讲学活动,在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之间架设了一座文化桥梁,打破了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理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材料 继承王阳明的思想并将之引向时代潮流的主要是王门后学中的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是王艮(1481-1541年),泰州安丰场人,人称心斋先生。王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盐户。但其志向却是只手擎天,做一个无愧于古往今来的大圣人。王艮曾说:“学者有求为圣人之志,始可与言学。”要成为圣人,首先要“致良知”。如何“致良知”?王门后学歧见纷坛,王艮及泰州学派主张“良知现成”说,认定良知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平常自然去做,就会自动显现出来。据此王艮提出“百姓日用为道”的思想,它意味着从人类生活的基础层面确立了人性的合理性,从而将良知放置在感性生命中。王艮处在早期启蒙思潮的起始点,通过他的讲学活动,在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之间架设了一座文化桥梁,打破了士大夫对文化的垄断。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指出王艮理学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言行所体现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艮理学思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5题)
4.
历史学者陈乐民认为“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总结出来,就是主权在民,轮番为治……召开公民大会说选谁,谁就被选上。那时候的选举是非常粗糙、非常原始的。”陈乐民意在强调古雅典的选举
A.保证了全体居民参与国家管理 |
B.维护了公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公正尤私 |
D.忽视了多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
5.
罗马法被近代社会广泛借鉴采用,其中的私法精神和内容尤其被重视,它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由此看出,罗马法与近代社会相契合的是
A.古罗马的民主与共和精神 |
B.自然法中的人人平等原则 |
C.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
D.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
6.
1989年布什公开提出:西方应鼓励苏联朝一个开放的社会演进,直到苏联已经进行了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经济改革之后,华盛顿才不会再阻止对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主要表明
A.美国反对西方对苏联的经济援助 |
B.苏联此时已处于解体崩溃的边缘 |
C.美国希望苏联社会性质的改变 |
D.美国力图改变争霸中不利局面 |
7.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这主要说明了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A. 西欧一体化成效凸显
B.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C. 两大阵营的对峙对抗局面加剧
D. 马歇尔计划积极展开成效显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