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商主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盐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母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期重商主义相比,概括20世纪初新政时期重商主义的特点,并筒析其意义
材料一 重商主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国家主叉观点。主张振兴国家经济求国家利用进口税、产品价格补贴、垄断外贸等手段来控制和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外贸。二是价格观点。主张根据人口和市场价格情况,管制商品进出口贸易。三是货币财富观点。认为货币即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家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金银货币。四是积累金银观点。认为金银是天然的货币,国家要取得金银,盐须积累贵金属,禁止金属货币输出,加强外汇管制。五是贸易差额观点。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限制商母进口、鼓励商品出口政策等。
——摘编自史件文、胡晓林《世界全史》等
材料二 萌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清重商主义,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以早期改良派为主要代表,也包括部分洋务派代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思想。晚期重商主义到20世纪初的新政寸期达到了顶峰.以1901年清廷在西安宣布上谕、宣布新政为肇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为契机,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浪潮。清政府、地方大变和资产阶级、人民大众振兴工商业的呼声彼此交织,构成了20世纪初重商主义的主流。——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的重商主义与西欧重商主义的异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19世纪60.70年代的晚期重商主义相比,概括20世纪初新政时期重商主义的特点,并筒析其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他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一,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倒”: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作用。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张之洞明确提出:“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他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一,并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倒”: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舍作政策。由于英即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舍作政策。由于英即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英印事务上的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似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外交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似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但他为了避免战争,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己,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整理自李芸《曾国潘、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曾纪泽用和平方式解决伊犁问题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纪泽的外交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袁是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从上表中提取三个时期的任意词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词汇和论题,史论结合)
材料 词汇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下袁是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

从上表中提取三个时期的任意词汇,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词汇和论题,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7题)
6.
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最终以亵渎神灵,败坏青年为名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直接民主容易导致集体暴政 | B.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
C.民主政治限制公民思想自由 | D.城邦制度日益衰弱 |
7.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战时土地政策大纲》,其中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规定:“奖励人民以土地呈献政府,并应没收汉奸土地,征收利用不良土地,依法分配于伤兵难民。”这主要说明
A.社会矛盾变化促使国民党调整土地政策 |
B.为解决伤兵难民土地问题政府调整政策 |
C.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党±地政策的调整 |
D.国民政府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8.
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
A.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 B.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
C.当局放弃对台湾当局的扶持 | D.承认新中国的唯一的合法地位 |
10.
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此可知,休谟
A.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
B.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
C.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
D.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
11.
(山东省青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1919年之前,在中国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更少。1919年之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B.国内外局势的剧烈变动 |
C.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