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材料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材料一:

材料二: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具体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
2.简答题- (共1题)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材料: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3.单选题- (共13题)
4.
古罗马法规定,不得令亲属相互作证,父亲不宜作儿子的证人,儿子也不宜作父亲的证人;家长有权不向受害人交出犯罪的子女,即可以躲避复仇。这些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抛弃传统习俗 |
B.忽视公平公正 |
C.强调等级秩序 |
D.尊重家庭伦理 |
5.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这种“状况”说明
A.革命的领导人多是南方人 |
B.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C.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有斗争精神 |
D.北方社会矛盾比南方缓和 |
6.
20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
7.
1949年2月初,***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 |
B.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
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8.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D.“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
9.
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
11.
某学者在研究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后期的人口变化时指出:从1750年到1850年,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以约135万人增长到约210万人:从1750年到1851年,英国非农业工人人口增长了560万人,农业劳动力流出数仅为110万人,只有大约1/5的非农业的追加劳动力直接来源于农业劳动力转移。根据这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有关圈地运动的合理观点是
A.使英国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直接发生重大变化 |
B.成为工业革命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
C.对英国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产生影响 |
D.促进英国农业人口快速流向城市 |
12.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推动实业救国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挽救民族危亡 |
14.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A.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
C.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
15.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
4.选择题- (共2题)
17.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 1881年 | 增长率(%) | |
棉纱(万担) | 5 | 17.2 | 244 |
棉布(万匹) | 1224.1 | 1493.1 | 22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