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60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自身的演化与历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旗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鲒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其行为,通常倾向于雏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妁、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最终唯有通过政治的实践和检验来确证它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历史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2.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1题)

3.
古代雅典,“公民有权对不良新法的提案人进行控告;陪审法庭有权撤消违宪新法。”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权利受到了严格限制
B.注重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C.陪审法庭拥有最高立法权
D.司法监督体系非常混乱
4.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5.
麦迪逊在《联邦党文集》中提出:“要形成一个以人管理人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能够控制被统治者;其次必须迫使政府控制自己。”美国的成功做法是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民主选举
D.分权制衡
6.
据记载,18世纪初英国国王常用赏赐官职俸禄的方式拉拢下院议员,得到职位和年金的下院议员通常对国唯命是从,被称作“宫廷党”。由此可知
A. 英国政党政治基本形成
B. 英王权力日益趋向膨胀
C. 英王操纵了议员的选举
D. 君主立宪体制尚未完善
7.
《南京条约》本来极为丧权辱国,但清朝统治阶级竟然称之为“万年和约”,天真地以为签了和约就太平无事了。这种认识导致的直接危害是
A.面对后来列强的侵略应对失当
B.清朝部分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
C.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奋起
D.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8.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9.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接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前往美国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参战。8月1日,蒋介石发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空军美国志愿大队,任命“陈纳德上校为该大队指挥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日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同情
B.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美国援华力度
D.中国抗战减轻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10.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国共关系有所缓和,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D.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11.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民主立宪
主张调和者
篇数
10
2
4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主立宪成为主流选择
C.《大公报》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D.《大公报》实质上是政府的喉舌
12.
1927年8月,***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该思想
A.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D.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13.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设立“四百人会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