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长期、曲折而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结束。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在《大宪章》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
1701年《王位继承法》。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重新分配议员议席。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8年给予妇女选举权。
美国: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1787年制定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90年通过《权利法案》。
1829—1837年平民总统杰克逊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1862年9月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1865年第13条宪法修正案。
1971年第26条修正案,确立年龄18岁以上之人的投票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
英国: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结束。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在《大宪章》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
1701年《王位继承法》。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重新分配议员议席。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8年给予妇女选举权。
美国: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1787年制定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90年通过《权利法案》。
1829—1837年平民总统杰克逊改革,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白人男子的普选权。
1862年9月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1865年第13条宪法修正案。
1971年第26条修正案,确立年龄18岁以上之人的投票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
2.单选题- (共12题)
2.
在罗马法制史上,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二世纪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罗马人找到了革除古代法弊端的钥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罗马史纲要》)这把钥匙应指( )
A.习惯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3.
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
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①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4.
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 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5.
恩格斯说:“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在德国国家机构中,最有可能被工人阶级“利用”的是
A.宰相 |
B.内阁 |
C.联邦议会 |
D.帝国议会 |
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在一本著作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
7.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8.
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
9.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10.
有历史学家在探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某一政治现象时指出:“从城市向农村的退却又是一种历史的进军。”“进军”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抗日联盟 |
B.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
C.保存中国革命有生力量 |
D.以退让求合作 |
11.
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A. 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 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A. 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B. 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C. 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D.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12.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