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下期自主命题01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60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5/7/22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材料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
2.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请参考给出的示例,概括文中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除示例外,任选两处作答即可)
示例:文句④ 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3.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1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
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
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
(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9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4分)
4.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宋神宗赵顼元丰三年(1080)在蔡确、王硅的协助下,对职官制度作了改
革,史称元丰改制。宰辅制度在外形上根据唐制恢复三省六部,三省长官空位,尚书左仆射兼门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任宰相,副宰相为尚书丞(左右各1人)和不兼任尚书仆射的门下待郎、中书侍郎担任。代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摘编自维基百科《元丰改制》
材料二元丰三年八月下令,凡省、台、寺、监领空名者一切罢去,使各机构有定
编,定员和固定的职责;许多机构或省或并,如三司归户部和工部,审官院并于吏部,审刑院划归刑部,过去“官”仅用以定录秩、序位著,此次改革,一律“以以阶易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共为二十五阶(宋宗时包括选人共三十七阶),此后升迁、体禄等都按新定的《元丰寄禄格》办理,神宗改革职官制度时,没有征询王安石的意见,改制后,行政效车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神宗有些后悔。但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节省了两万缗的开支,神宗又颇感安心
——摘編自谭风城《论元丰改制》等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元丰改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元丰改制的实际效果。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梁启超随其师康有为并各省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此即著名的清末“公车上书”。从此开始了他鼓吹变法,高倡改革的政治活动。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知名的风云人物。1897年11月,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教学中积极宣传变法思想,培养出蔡松坡等高材生。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等促成“百日维新”。7月3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玉澜堂召见梁启超,赏六品衔,令办译书局事务。8月26日,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其间,梁启超活跃非凡,显示了卓越的宣传和组织才能。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等地。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变法维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为变法所进行的主要活动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梁启超的作用。
6.
材料一越南战争历时12年,参战美军人数最多时达50多万,花费1650亿美元,是美国,二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遍及美国各地。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材料二2012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28日在华盛顿市区的越南战争纪念墙前发表讲话,反思越南战争,表示要牢记越战教训。他说,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沉痛的篇章之一”。雀讲话中,奥巴马强调,美国永远不应忘记越战的教训,战争的代价巨大,更会造成无辜平民的严重伤亡。他表示,战争本身并不光荣,应该受到厌弃。他说,越战的教训包括雀派出士兵参战时,应有明确目标和战略,领导人应对国民坦言战争的风险与进展,同时做好撤出部队的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至今仍然对越战进行反思的原因。

2.单选题(共4题)

7.
西门子是德国电气工程行业重要的成员,公司于1897年改组为股份公司,1903年合并舒克特公司,组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1897年购买一块绿地作为工业园区,新址上建成的第一座工厂西区电缆厂于1899年8月正式投产。后续的建筑包括1905年峻工的维尔纳工厂(公司的通讯工程中心),1906年建成的诺嫩丹的重型号机械厂和发电机厂,以及1913年建成的管理办公大楼。这块地方于1914年正式由官方命名为西门子城。这主要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生产集中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
C.联合经营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垄断组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8.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这表明他们
A.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B.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C.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10.
亚里士多德说:“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这一原则在梭伦改革中突出地体现于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设立“四百人会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