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成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期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感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中子工通,隋代大儒,生于由南入北的儒学世家。他从小聪慧,又好学上进,受其父兄教诲,学识大长,十五岁即考上秀才,十八岁时,负岌求学,二十岁西游长安,拜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文帝悦而不用。遂“设教河汾,教授生徒,乃续诗书,下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王绩在《游北山赋》自注中说:“此溪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唐初重臣房玄龄、魏征、李靖、杜如晦等人也与王通相识或有过交往。
王通著有《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中说》之作是他在授徒讲学期间师徒对问之作,以后由其他门人记录保存下来的。王通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之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各取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加以统一;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因时而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通还主张将“道”与“欲”对立起来,提出知命、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方法。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摘编自张俊梅《论隋代大儒王通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韩宏韬《王霸之间:论王通的功业史观》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通的主要贡献。
文中子工通,隋代大儒,生于由南入北的儒学世家。他从小聪慧,又好学上进,受其父兄教诲,学识大长,十五岁即考上秀才,十八岁时,负岌求学,二十岁西游长安,拜见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文帝悦而不用。遂“设教河汾,教授生徒,乃续诗书,下礼乐,修元经,赞易道”,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王绩在《游北山赋》自注中说:“此溪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唐初重臣房玄龄、魏征、李靖、杜如晦等人也与王通相识或有过交往。
王通著有《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1篇。《中说》之作是他在授徒讲学期间师徒对问之作,以后由其他门人记录保存下来的。王通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之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各取适合时代需求的内容加以统一;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因时而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王通还主张将“道”与“欲”对立起来,提出知命、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方法。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
——摘编自张俊梅《论隋代大儒王通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韩宏韬《王霸之间:论王通的功业史观》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通的主要贡献。
2.单选题- (共7题)
4.
在古罗马,法学家提供法律服务所要获得的并非金钱而是政治援助,“对某些工作而言,收取酬金并没有什么不光彩,然而,如果到法庭请求支付酬金,却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说明古罗马
A.法学家商业意识淡化 | B.法学家纯粹为公共服务 |
C.法律与政治关系密切 | D.法律的社会普及度高 |
5.
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这种变化
A.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 B.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
C.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 D.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
6.
1938 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 B.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
C.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 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
7.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 D.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
8.
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 B.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 |
C.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 D.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
9.
以下是1861-1884 年总理衡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A.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 B.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
C.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D.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