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学、德化第一中学、漳平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2月三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591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三分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庚子之役后,清政府宣布推行新政,由张之洞主稿,张謇等绅商参与拟稿润色,刘坤一领衔上奏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成为清末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今日欲图本富,首在修农政。”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经十年努力,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渠,若成一小世界矣。”此后,在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江苏北部荒无人烟的沿海滩涂先后出现了大小几十家农垦公司。1910年,参加南洋劝业会的各省工商界人士,召开全国农务联合会成立大会,到会者千余人,大会拟定了章程草案,推举张謇为会长,并决定设立总事务所于南京,另分设南北两事务所于武昌和保定。1910年,通海垦牧公司开办了一所初等农业实业学堂,称“乾区乙级农学校”。张謇注重在普通农民中推广农业科技,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能够转变为现实的的生产力。为此他一方面倡导“审风土人情,编纂适用之教科书,以教育其子弟”,并曾为多本普及农业知识的书籍作序,如1904年作《普通农学浅说序》,1910年作《农学通释序》。

——摘编自徐静玉《张謇与清末农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謇推动清末农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农业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蒲安臣(1820—1870),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中期蒲安臣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参与组建了共和党。1861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1865年8月,蒲安臣把《万国律例》送給总理衡门“参酌援引”,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
1867年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外国,蒲安臣被任命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1868年7月,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此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英、法、普等国先后签订了类似条约,但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不久病逝。清政府为表彰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授予一品官街并发放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摘編自《中国近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的经历反映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蒲安臣的行为。

3.单选题(共20题)

5.
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最高裁判官,由他们发布具有法律作用的告示,以告示拟就的办案原则指导司法实践,以规范补充和提高市民法。所有的告示都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终自成体系,被称之为最高裁判官法。据此可知,最高裁判官法
A.取代了市民法的法律内容
B.有助于推动罗马法的发展
C.导致罗马司法实践的混乱
D.保留了罗马习惯法的陋习
6.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7.
英国制度规定:任何阁员不能投票反对政府的政策,否则,他必须辞职或被解职;任何阁员不能发言反对,也不能不明确支持内阁的政策;每个阁员必须准备为所有的政策负政治责任。由此可知,英国内阁制度
A.极大限制阁员的个人自由
B.要求阁员政治上互相信任
C.保证了国王名义上的治权
D.能有效减少立法上的失误
8.
1940年1月11日,***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旨在
A.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
B.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
C.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
D.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
9.
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
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10.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11.
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12.
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
B.白银大量外流
C.市民阶层兴起
D.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
13.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赋税征收以实物为主
B.闭关政策下农民负担较重
C.各关口税率不尽相同
D.政府推行抑商政策
14.
《宋会要辑稿》:“顿亩,间架,四邻所至,税租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人写契人签字。”…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有效凭证,白契(没有数纳契税和未加盖官印的契约)不受法律保护,涉及土地诉讼只有红契才有公证的性能。这种做法
A.说明官府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有利于保证官府的赋税征收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5.
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社会阶层划分
数量
所占总数比例(%)
上等阶级
8
3.0
中等阶级
142
53.4
底层中等阶级
85
32.0
劳工阶级
31
11.6
 
A.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16.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人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A.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B.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C.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7.
18世纪初,荷兰每年还有大约200艘船开往圣彼得堡,50年后则减少到原来的2/3,到1795年只剩下1艘,而同年英国有500艘商船开往圣彼得堡。此状况可折射出
A.俄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
B.荷兰造船业日益衰落
C.英荷对外贸易争夺激烈
D.欧洲商业霸权的转移
18.
按照中国传统的经营思想经营中的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不被他人所窥识,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经营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目。上海轮船招商局经营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A.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需要
B.人们对洋务企业缺乏信任
C.适应近代传媒信息发展潮流
D.受到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19.
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20.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21.
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22.
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
A.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D.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3.
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强化儒家传统学说是维新派的宗旨
24.
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主要目的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尝试寻找中国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