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材料 清朝的财政体系,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整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所谓解饷,就是地方对中央的财政上缴;所谓协饷,就是富省在中央的指令下对穷省的财政调拨。但19世纪40年代以后,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20世纪初的新政期间,清政府力图以法令形式统一全国财政,建立新式财政机构,培养近代型的财政人才和理财专家,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对中央与地方财政进行调查清理,划分国税和地税。逐步改过去财政的黑暗操作为透明操作,改过去财政的政府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算和决算的编订,这些都标志着中国相沿已久的封建财政体制开始逐渐向近代财政体制转化。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解协饷制度被全盘打乱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20世纪初清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特点。有何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随之引发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严重的战争危机——古巴导弹危机。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l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剑拔弩张之际,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1962年10月28日,苏联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材料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部署弹道导弹,随之引发了冷战时期东西方最严重的战争危机——古巴导弹危机。l962年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召集其主要顾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商讨对策。l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1962年10月24日,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剑拔弩张之际,一些国家呼吁美苏冷静下来。同时美苏进行着秘密外交谈判,苏联得到美国同意不入侵古巴,并秘密撤回土耳其导弹的承诺。1962年10月28日,苏联赫鲁晓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 近代转型期,英国的家庭结构以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为主,子女的“立身期”在亲子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时间比例。据本阿莫斯研究,中下层家庭子女在外当仆佣学徒的“立身期”年龄大约在15〜24岁之间;又据斯通估计,他们离家时的年龄一般在10〜17岁之间。因此,尽管个人情况互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英国青少年中的大多数在核心家庭结构中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较短。一旦成婚,子女多另择新居,与父母的关系已超出核心家庭范围。
——摘编自陈勇《近代早期英国家庭关系研究的新取向》
材料二 ……随之而来的,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的法律支持也崩溃了。旧的司法制度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结构,它承认家长的特殊地位;男女不平等……它认同儒家教诲,认为父子应互相庇护,逃脱司法审判。这些反映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显然与快速变化的时代是不协调的。在晚清和早期民国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家族社会的古老的司法基础瓦解了。——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家庭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的不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家庭关系存在差异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0题)
5.
罗马在公元前367年设立内务大法官的基础上,于公元前242年又增设了外务大法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之间的事务。外务大法官的设置
A.标志着万民法的形成 |
B.保证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
D.推动了罗马帝国的诞生 |
6.
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间的外交权争议应由最高法院来裁决。但自美国成立以来,最高法院一直以这一争议属于“政治问题”,司法裁决不应介入为由,采取回避态度。在非做判决不可的几个涉及外交权的案例中,法院做出的判决对总统比较有利。这表明美国
A.分权制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B.1787年宪法得到理性实践 |
C.联邦法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
D.三权分立体制已经被打破 |
7.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多党制议会政治从推崇走向失望,在护法运动失败之后,重新思考
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中国的政治走向,由此孙中山
A.支持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 |
B.振兴实业,壮大民族资本 |
C.以俄为师,筹划改组国民党 |
D.创建广东革命根据地,武装北伐 |
8.
《蒋介石日记》中有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0.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原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
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 |
C.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1.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劳动力极其缺乏 |
B.社会等级森严 |
C.徭役比较繁重 |
D.厉行抑商政策 |
12.
唐朝时,将来自域外的深肤色奴隶,统称为昆仑奴(黑奴)。昆仑奴少数来自东非,多数来自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印度洋地区。昆仑奴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都市很常见,他们身体强壮,老实听话,深受贵族富商欢迎。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昆仑奴大多通过陆上丝路进入中国 |
B.唐朝时中国已经参与海上贩奴活动 |
C.昆仑奴主要集中在城市手工作坊劳动 |
D.昆仑奴现象是唐朝高度开放的体现 |
13.
面对国际上的复杂情况,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
B.国际格局走向多元化 |
C.苏东剧变两极解体 |
D.第三世界崛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