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5周周考文综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56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党员成分情况
 
1921年
全党57名(一说70多名)党员,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皆是知识分子。
1923年
全党427名党员,工人党员164名,占38%。
 
1924年4月前
总数57967,工人占50.8%,农民占18.7%,知识分子占19.1%,中小商人占0.5%,其它成分占7.8%。
1928年6月前
总数40000,工人占10%,农民占76%,其它占14%。
 
1949年底
总数448.8万,工人占2.5%,农民占59.6%,军人占24%,其它占13.9%
 
1956年9月前
总数1250.4万,工人占8.8%,农民占52.37%,军人占10.7%,职员占25.64%。
 
1978年
总数3698.1万,工人占18.73%,农民占46.94%,军人占6.89%,其它占1.6%。
2000年
农民党员由历史上的80%降为32%,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的党员比超过33%,党员的社会成分、社会职业趋于多样化。
 
——据唐鹏陈国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的变化状况及其启示》
上表为截至2000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员社会成分变动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进入了空前兴盛的时代。在元代运河基础上,建造有用于调节水量的船闸和用于泄洪及向运河输水的水闸,用于拦水蓄水的石坝、草坝、土坝遍布运河两岸。由于规划合理、疏浚及时,四五百年间,京杭运河河道稳定,持续畅通。运河沿线的工商业城镇是运河物质文化的一个亮点。运河像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条,在它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商业繁华的城镇作轴心,将沿途乡村紧紧地连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通过城镇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兴盛。另外,从事河道、漕运、制作、税收管理的官员常住于运河沿线的大小城镇,十几万漕运兵丁每年往来于运河上,形成了迥异于其他行政区域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运河的畅通,商业的发展及对水运的依赖,使北方村镇中对南方流行的河神、水神的崇拜日益增多,如起源于福建的天妃(又称马祖、天后)信仰沿运河北上,北方的神灵也泊去南方受到当地人的尊崇,南北宗教信仰、思想意识、心理心态趋同成为明清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的形成及其演进》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对京杭运河多次实施清理整治工程,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干线航道,极大促进南北交通和运河沿线的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运河遗产保护和促进协调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借鉴国外运河保护与管理的先进经验,形成完善的近代运河法律保障体系。在大运河航道建设工程中根据当地地貌,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着重保护相关古迹,弘扬历史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使运河遗产既具有发展经济功能,又具有休闲游憩功能,更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摘编刘庆余《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时期与明清时期对京杭运河保护与利用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1世纪新中国运河保护的时代背景。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給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3.单选题(共9题)

4.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将罗马市民籍授予帝国境内的除归降人以外的所有异邦人和殖民区拉丁人,史称“卡拉卡拉告示”。自此,市民身份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市民籍”变成为罗马帝国普遍的“公民籍”,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据此可知,“卡拉卡拉告示”
A.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费族间的矛盾B.提高了广大奴隶和外国人的地位
C.有助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D.厘清了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界线
5.
1701年,英国威廉国王接受并签署了《王位继承法》,该法案规定:不论何人,凡担任王室职务或在王室领取抚恤金者,不得为众议院议员;法官未经两院奏请,国王不得罢免。这些规定旨在
A.限制国王对司法的干涉B.确保《权利法案》的实施
C.防止再度出现君主专制D.维护议会和司法的独立性
6.
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   
A.日本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
B.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
C.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D.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
7.
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这种南北差异表明
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
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
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
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8.
下面是两汉时期的人口密度图,由此可见当时
A.边疆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B.黄淮海地区政治经济水平较高
C.阶级矛盾导致人口分布不均
D.北方粮食的单产量较南方更高
9.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1920—1936年期间,中国

手工业与机器工业产值比较(1920—1936年)单位:亿元
A.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在同步增长
B.传统手工业阻碍机器工业的发展
C.民主共和政体稳固促进了工业发展
D.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10.
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好的!反之,我,总觉得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有的来描绘它。”乔治·桑的这段话表明她所遵循的创作方法是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古典主义D.现代主义
11.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12.
瞿秋白认为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败落瓦解之表象”,而“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画符的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要到《新青年》“反对孔教反对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A.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啊
B.没有改变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
C.推动了“革命的中国”的到来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