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 说明 |
《盗》 | “盗”是指窃取财货 |
《贼》 |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
《网》 |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
《捕》 |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
《杂》 |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
《具》 |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
标题 | 主要内容 | 备注 |
第三表:执行 |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
第四表:家长权 |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 |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 |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债权占有等规定, |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 |
第八表:私犯 |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
第十条:宗教法 |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 |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表1 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 初等教育 | 代表人物 |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 1.学校: 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2.家庭教育: 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 培根弥尔顿洛克 |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 1870 年《福尔特法案》: 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 斯宾塞 赫胥黎 |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 1918 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 |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末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 年清末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1949年》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教育改革产生的各自社会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英国和中国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
——摘编自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它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人员伤亡达到千万,财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比世界大战毫不逊色。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在这两场战争中对抗形式的差异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持续不断的原因。
材料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在亚洲的两场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战争。对这两场战争,中国人常以“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来称呼。与“朝战”和“越战”相比,这种提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与这两场战争的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在这两场战争中不同的对抗形式
——摘编自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援越抗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地球上没有再爆发过世界性战争,但局部战争不断发生,它造成的损失累计起来人员伤亡达到千万,财产损失数万亿美元,比世界大战毫不逊色。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在较长时期内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尤其是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战争形态。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
——摘编自杨恕《世界局部战争12种典型类型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在这两场战争中对抗形式的差异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持续不断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担任校长一职之后,蔡元培便警告他们,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升官发财的快捷方式。他根据三项原则管理:
(1)大学应该是研究机构——不独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
(2)大学教育不是旧时科举考试的替代品;
(3)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保证不同理论与观点的自由表达,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北大成为令人振奋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中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教授——自由主义的、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反动的。北大以数量众多的著作与思想生活而闻名,国内许多重要和前程远大的学者纷纷加入教师队伍中。
材料二
胡适是科学思维、实用主义和白话文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因为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胡适创见的主要来源是不可知论和实用主义,这也是他评价传统伦理和理念的主要方法……在胡适眼中,儒家与近代世界中的现实毫不相干。他的追随者则疾呼『打倒孔家店』。……如果说胡适反对儒家,那么他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科学和民主。从实用主义出发,他提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实验和解决。逐步地改造社会。『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因为两个『先生』都来自西方,因此他提倡完全西化,『到西方去』是他的要旨。
——以上材料均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胡适的文化思想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筒述蔡元培和胡适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具体贡献
材料一
担任校长一职之后,蔡元培便警告他们,大学是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升官发财的快捷方式。他根据三项原则管理:
(1)大学应该是研究机构——不独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
(2)大学教育不是旧时科举考试的替代品;
(3)容许绝对的学术自由,保证不同理论与观点的自由表达,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蔡元培的指导下,北大成为令人振奋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中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教授——自由主义的、激进的、社会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反动的。北大以数量众多的著作与思想生活而闻名,国内许多重要和前程远大的学者纷纷加入教师队伍中。
材料二
胡适是科学思维、实用主义和白话文写作的积极倡导者,因为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胡适创见的主要来源是不可知论和实用主义,这也是他评价传统伦理和理念的主要方法……在胡适眼中,儒家与近代世界中的现实毫不相干。他的追随者则疾呼『打倒孔家店』。……如果说胡适反对儒家,那么他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科学和民主。从实用主义出发,他提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实验和解决。逐步地改造社会。『德先生』和『赛先生』成为那个时代的口头禅,因为两个『先生』都来自西方,因此他提倡完全西化,『到西方去』是他的要旨。
——以上材料均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胡适的文化思想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筒述蔡元培和胡适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具体贡献
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給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給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3.单选题- (共6题)
6.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职务和机构,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
A.清朝的官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B.清朝建立起了办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
C.启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
D.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7.
2018年6月,将在青岛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关于上海合作组织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产物 |
B.它主要以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为宗旨 |
C.它是一个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 |
D.它实施单边和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
8.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此说法说明当时
A.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
B.已出现世界多极化趋势 |
C.欧盟势力迅速提高 |
D.日本成为政治经济大国 |
9.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
10.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 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
C.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 D.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