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51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8/2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共16题)

2.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明确指出:“美国的责任是帮助每一个国家获得最基本的发展,而不是只帮助与美国结盟的国家……所以现在该是转向印度这样的不结盟国家的时了”“如果我们只是将与欠发达国家的友谊建立在军事联盟和‘投西方一票’上,那只会使那些国家更加靠近极权主义,并会增加地区战争的可能性”。材料表明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出于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
B.帮助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经济
C.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击基地组织
D.拉拢印度与中国展开对抗
3.
宋朝立国后颁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表明北宋
A.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B.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D.官府打击羁押不法商人
4.
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IOOO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5.
《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6.
1906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出口鸦片。在此基础上,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谈判,最终于1907年签订了《禁烟条例》。公开由政府支持的鸦片贸易终于成为历史。这主要体现了
A.禁烟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中国禁烟运动收到实效
C.英国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D.鸦片贸易不再有利可图
7.
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
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
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
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
8.
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9.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C.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10.
“……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是应是
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空想社会主义
11.
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A.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
12.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13.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C.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14.
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15.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16.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以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是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
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7.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
A.均田制
B.三长制
C.新租调制
D.汉化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