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4650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2.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请回答: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3.
明朝后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当时(明朝后期),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货币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

2.单选题(共24题)

4.
彼得格勒爆发了罢工暴动,原因是运输工具不充足,从而导致了食品和燃料的极度缺乏。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以上事件引发了
A.七月流血事件
B.彼得格勒起义
C.二月革命
D.《四月提纲》
5.
马克思曾评价:“公社并不像一切旧政府那样,自以为永远不会犯错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他意在赞赏巴黎公社
A.取消官员高薪制
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建立国民自卫军
D.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6.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B.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7.
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其表明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个正职)
 
A.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民主党派已成为了执政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8.
“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段文字应出自
A.《民族区域自治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9.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10.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11.
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72
1270
71
1959
 
A.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B.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D.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12.
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以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的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
13.
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
A.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方对外贸易的唯一机构
C.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D.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14.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注重精耕细作
B.开始使用铁器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5.
司马光曾上书指出:“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这主要反映出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司马光主张变革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6.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表明
A.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17.
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B.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18.
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19.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无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带来冲击
20.
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21.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从而引发了英荷战争。该条例的颁布是为了
A.打破荷兰海上贸易垄断地位
B.禁止荷兰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C.维护英国海上殖民利益
D.保证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22.
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23.
某人写到:“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据此判断文中的“我”是
A.巴尔托洛梅乌·缪·迪亚士
B.瓦斯科·达·伽马
C.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D.费迪南德·麦哲伦
24.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海外殖民者斥资购买大量土地,他们认为:“在危机时刻,一棵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认识是
A. 领土扩张是殖民的主要动力
B. 种植园经济是葡萄牙的主要殖民方式
C. 葡萄牙新经济因素发展受阻
D. 殖民者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25.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26.
格斯说:“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地寻找黄金从根本上反映了:
A. 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 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 《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 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27.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3.选择题(共3题)

28.

有人想不开想跳湖自杀,可他跳下的这个湖就是令他死不了,请问这个湖泊是(    )

29.

筹建新中国的会议是(    )

30.

筹建新中国的会议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