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4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标题
主要内容
备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债权占有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偻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一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海商大贾、淅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延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
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执倭名将戚继光。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恳请荻准后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幕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他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搏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威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镜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梵掠渐东,他率军在龙山大敗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渐东。次年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东北)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抗倭斗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在剿倭战争中,威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其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中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辉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敗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威继光和威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貴財富。
——摘编自《威继光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倭寇之患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维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匮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还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結、教育、改造”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9月,严复在给熊纯如的佶中说:“德意志联邦,乃不幸居于骄王之下,轻用其民,以与四五列强为战……顾计所不及者,英人之助比、法也,列日之致死为抗也,奥人之节节失敗也。至于今,曩所期于半月十日之目的,乃遥遥而犹未达(谓巴黎之破),而比、法乃皆迁都矣,英人則节节为持久之画,疏通后路,维持海权,联合三国,不许单独媾和。”
1917年2月,严复明确主张对德断交,并认为若坐失对德宣战良机,甚或“一无所得,两不讨好”,将貽害无穷。严复学贯中西,前期着力对西学译介工作,后期对西方文明尚武、自私的揭露。从谴责战争的罪恶走向反省西方文明的缺陷,再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严复这些对西方文明的批评言辞,与战时在西方出现的“西方的没落”的声音相似。
——摘编自欧阳哲生《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对一战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反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一战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其对中西方文明反思的意义。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道:“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览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由于陈寿定下了基调,在唐朝以前对于曹操的评价是以颂扬为主的。宋朝南迁之后,曹操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曹操被认为是欺世奸雄,撰写《三国志》的陈寿也受到批判。《四库全书总目》对于《三国志》评价加以说明:“其书(指《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乎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 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清晰地阐释了曹操形象变化的答案。鲁迅在1927年曾经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新中国成立后,万绳楠通过学术研究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郭沫若在1959年发文高度评价曹操,曹操的正面形象逐渐确立。
——摘编自李凭《曹操形象的变化》
(1)根据材料,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曹操形象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曹操形象认识变化的历史因素。

3.单选题(共6题)

6.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B.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C.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7.
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一千五百余次,毙敌五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三十万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十五万多人,新四军发展到二万五千人。这说明
A.全面抗战路线取得重大成果B.华北侵华日军遭受空前重创
C.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日的主力D.国共合作推动相持阶段到来
8.
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或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B.抑制商业兼并C.加强商业监管D.鼓励商人竞争
9.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下表中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概念
理解
A
重农抑商
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压制商业活动
B
现代化
在我国现代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化
C
实业救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挽救统治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A.A
B.B
C.C
D.D
10.
1914年美国运到中国的货物价值为3600万元,1915年则超过了8000万元,1920年更达19300万元之巨。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军阀混战的影响B.国际局势的影响C.美国经济的崛起D.中美关系的缓和
11.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