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莲塘一中、临川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9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性,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图景呢? 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摘编自光中的哲学《王道:孟子的“理想国”》
材料二: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成治国者、武士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以及欲望三种品性。治国者用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与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里,治国者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摘編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材料三:“民族建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要求,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二者又存在着严重分歧。
邹容:“吾同胞今日所谓朝廷、所谓政府、所谓皇帝,即吾畴昔之所谓曰夷、曰蛮、曰戎、曰狄、曰匈奴、曰鞑靼,其部落居于山海关之外,本与我黄帝神明之子孙不同种族也。
康有为:“今上推满洲种族,则出于夏禹,下考政教礼俗,则全化华风,帝位只如刘、李、赵、朱,满族类于南阳、丰沛,其余无不与汉人共之,与汉人同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向海内外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材料四: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候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
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促进。……1793年一位年轻的雅各宾派士兵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写道:“当祖国召唤我们去保卫她时,我们应该冲到她跟前,就像我会冲向一顿美餐一样。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理想国”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国”认识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法国近代民族意识兴起的相同背景,并分析两国民族主义思想对本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要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匮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还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結、教育、改造”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共15题)

3.
(题文)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写道:“我们的国家并非无条件地赋予我们生命与成长……为我们提供一处庇护所让我们享受安逸……它保留着权利,占用我们忠诚、才能和智慧中最大、最多的部分为它所用。”这说明西塞罗强调
A.国家应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B.政治参与是政治行为的源泉
C.自然法促进平等观念的形成
D.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观念
4.
光荣革命后,落实每三年一度例行化的议会是议会政治斗争的最大目标。1690年,英国托利派议员托马斯·克拉格斯爵士提出建议:“如果你给于(国王)以3年期限的关税收人的话,那么,就能确保议会的存在。”此建议的目的是
A.剥夺国王的行政权
B.运用财政规制追求民主
C.重新分配议会席位
D.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思想
5.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6.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D.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7.
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这种变化说明了
A.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B.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
1951年,美国众议院“反美国活动调查委员会”公布了三百多名好莱坞人士名单,其中有些人只是政治立场模糊而已,但他们却因此被迫退出影坛。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冷战政策和麦卡锡主义的泛滥
B.石油危机造成美国经济的萧条
C.二战灾难促进和平思潮的兴起
D.古巴导弹危机成胁关国的安全
9.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南方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了,而已成为主要是商品生产和贸易交换的经济活动了,并且出现了拥有相当数量和实力的手工业主、工人和商贾集团,他们的存在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理应给予新的定位。这表明
A.重商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形成
C.工商皆本观念出现有其必然性
D.封建社会逐步实现了四民平等
10.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士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D.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11.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其”。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这一举措
A.解决了军事工业遇到的困境
B.摆脱了列强对煤铁业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
D.强化政府对近代工业的管理
12.
下表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D.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
13.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离航海条约》后,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 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这一漫画反映了
A.中美贸易遭到了全国各阶层的反对B.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C.先进国人追求经济合理秩序的愿望D.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14.
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B.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
C.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D.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
15.
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A.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B.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C.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D.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16.
琉璃厂书贾记载,晚清以来,自朝廷锐意变法,“谭新学者,都喜流览欧西译本”,常有文人士大夫拿着梁启超的《西学术书目表》到琉璃厂书铺中按表以求,善本旧书却乏人问津。这表明
A.废科举有利于民众思想解放
B.维新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维新变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D.传播西学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17.
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