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却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合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据统计,建国伊始,全国拥有各类知识分子仅200万人,当时有限的知识分子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建设的需要。事实上,党中央已预料到中国知识分子匮乏的问题。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人才缺乏,己是我们各项建设中一个最困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就其思想状况而言,他们有着程度不同的革命性。但是他们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以及崇美、恐美思想的影响,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共产党的政策等还不了解,不熟悉。针对上还情况,党对知识分子实行了“团結、教育、改造”的政策。
党对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根据其实际情况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并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专门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尊重。这一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整体上看,是比较正确的,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杨乔萍《建国以来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的作用。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元和五年,柳宗元在永州愚溪东南畔构筑居所,自号愚堂。新居位于西山脚下,背依苍翠山峦,前有潺潺流水,溪上还有钴鉧潭、小丘、小石潭诸景。柳宗元加高潭岸平台,延长旁边栏杆,疏导高处泉水落入潭中,发出悦耳之声,成为中秋之夜赏月时的美好景致……元和十年,柳宗元奉诏离开永州,奔赴柳州赴任,柳宗元不仅在自己居住的庭院植树种花,还在柳州城西北隅“手种黄甘二百株”;带领柳州人民整饬街道,在柳江河畔广种柳树,不仅防止了水患,还绿化了沿江堤岸,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休息观瞻。
——摘编自《柳宗元园林文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柳宗元园林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柳宗元园林活动的贡献。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7题)

5.
罗马早期的《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而罗马帝国时期査士丁尼《法学总论》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问题上。这一变化表明
A.国家政体制约法律制定
B.皇帝的好恶影响法律的制定
C.帝国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法律调整
6.
据史料统计,整个抗战期间,中国的侨汇收入为95亿元法币。1939年国民政府的军费开支为18亿元,而同年的侨汇收入(含捐款)竟高达11亿元。这些侨汇的主要作用是
A.有助于填补当时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
B.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战时经济状况
C.体现海外侨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D.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7.
1969年3月,中苏之间在两国边界乌苏里江珍宝岛爆发了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原本不平静的边界形势更趋紧张,欧美各国在国际上多次支持中国。此局势的直接影响是
A.中国经济陷入三年困难时期
B.中国调整对西方的外交政策
C.亚非各国加强了团结与合作
D.中美两国开始谈判恢复邦交
8.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明淸时期,苏州家训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苏州家训中“禁戒”尤多,尤其强调戒禁赌博、诉讼和酒色。这折射出当时苏州(  )
A.社会秩序严重混乱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传统文化保存良好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9.
下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
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
10.
有英国学者认为:“珍妮纺纱机自问世之后并没有在法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高价购入珍妮纺纱机生产棉纱很难获利,甚至得不偿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问世标志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开展
B.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开展中占据领先地位
C.机器生产的采用与工资水平的高低呈正向关系
D.珍妮纺纱机的应用并没给资本家带来很大实惠
11.
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A.实业救国B.救亡图存C.学习西方D.民主共和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