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做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赢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赢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赢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赢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在秦国历史上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1题)
3.
“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B.公平和公正 |
C.谨慎履行契约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4.
“耐克逊”(nexum)是《十二表法》中用来表示“契约”的用语,它的本意是“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行为”,它的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交易当事人亲白到场,说出规定的套语,履行铜片的交付手续,而且还要有五位证人和一位司称到场作证,此时交易方为有效。“耐克逊”表明罗马法
A.注重建立公正诚信的商业秩序 |
B.本质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利益 |
C.对民事行为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
D.严格禁止公民的私下交易行为 |
5.
杰弗逊曾说:“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它部门的行动”。对该材料的准确解读是
A.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
B.政府分权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
C.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
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
6.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5年12月3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枪击案,已有14人遇难。美国公民持有枪械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主要表明
A.美国宪法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 |
B.美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
C.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
D.美国宪法体现了权力制衡的理念 |
7.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一观点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
B.认同民主政治促进工业化发展 |
C.赞同用和平方式推进政治变革 |
D.反对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
8.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
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
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 |
C.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D.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
9.
“中国军队根据最高统帅部战略决策,在大别山要隘部署了兵力,安设重炮,以迎击陆路进攻之敌;同时,在长江敷设水雷,沿江配备相当兵力,与之节节抵抗,以阻挡日军溯江西上。”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事的战略部署
A.广州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淞沪会战 |
D.武汉会战 |
10.
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
A.着力推翻沙皇专制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C.推进和平民主的进程 |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11.
1852年,马克思曾说:“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在此,他旨在说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 |
B.无产阶级将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
C.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D.阶级斗争学说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认识的结晶 |
12.
19世纪60年代,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 |
B.统治者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
C.权力结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
D.地主阶级阻碍近代化进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