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47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1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3分)它们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各自的内容加以说明。(9分)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6分)

2.单选题(共18题)

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B. 雅典民主正处于鼎盛时期
C. 雅典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尚未彻底完成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
3.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人民主权说
B.天赋人权学说
C.社会契约论
D.三权分立学说
4.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人是万物的尺度
5.
15世纪,人文主义者普遍认为,人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万物灵长,上帝的“创世”不是为了奴役人,而是让人统治世界,人的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具有“神创”性。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A.借助创世说肯定宗教信仰
B.借助上帝宣传天赋人权
C.借助人性说批判教会权威
D.借助神学宣传人文精神
6.
马丁·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为上帝所接受。加尔文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由上帝注定了,他毕生所能获得的财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证明。这些主张在本质上
A.崇尚金钱与现世享乐B.反对天主教会的说教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肯定了个人奋斗的主导作用
7.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8.
“宗教改革的遗产是多方面的,它引发了不同教义间的冲突和互不相容,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解体,迫使各宗教派别认识到任何一种教派要获得垄断地位是不可能的,因此各教派也都逐步学会了宽容……当然这一过程进展得很慢也很艰难,以至于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作者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肯定人的价值、地位
C.使各教派认识到宽容的必要
D.解放宗教束缚中的人
9.
伯克哈特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发现世界和发现人”——前者探索的是外部世界,是客观的;后者探索的是人的个性,是主观的。下列说法不属于后者的是
A.达芬奇称画家是“一切看得见的自然景物的模仿者”
B.艺术史学家肯尼斯克拉克在《人文主义的艺术》中写道:“他们的题材是人,严肃而热情、全心全意和具有头脑的人。”
C.莎士比亚说:“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D.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10.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下列选项与恩格斯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得救”
D.“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11.
“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
12.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重视永恒的正义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的作用
C.启蒙运动萌发于古代希腊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13.
英国思想家柏克曾说卢梭“邪门”;法国思想家狄德罗闻知卢梭逝世时,并没有发出一丝悲叹,反而指责他曾污蔑了自己。事实上,当时思想界对卢梭的批判并不鲜见。这主要是因为他
A.提出“社会契约论”
B.倡导“人民主权说”
C.反对“人生而自由”
D.质疑“理性精神”
14.
“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令人的精神为之一爽,并且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材料中“它”指的是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5.
“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A.古希腊先哲
B.人文主义者
C.启蒙思想家
D.宗教改革家
16.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
②荀子
③告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A.教权高于王权
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8.
杰斐逊曾经这样写道:“我认为有必要吸收人民参加政府的每一个部门,只要他们胜任。这是保证长期并正直的管理国家权力的唯一方法。”“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的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中所反映的观点是()
①人民主权说 ②三权分立 ③法治原则 ④天赋人权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