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北京四中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647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5/9/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2.
从中国古代到近代,“体用”范畴经历了从哲学概念到政治概念的转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朱熹以心的“未发”状态指心之体(或性),以心的“已发”状态指心之用(或情)。心是性、情的统一。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则体为真体,用为实用。
——(明)李颙《答顾宁人先生》
材料三: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四: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1)结合所学,指出宋明理学家关注“心之体用”的根本目的。(2分)依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6分)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体用”范畴向政治概念转化的原因。(4分)
3.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4分)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2分)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10分)

2.单选题(共22题)

4.
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一份公告,文中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香港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九龙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京
D.甲午中日战争——台湾
5.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完全沦为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已经转变为现代银行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6.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
A.开始向西方学习
B.追求平等的政治生活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7.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使西方国家得出以上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
D.抗日战争
8.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9.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丝绸产品远销欧洲
B.唐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D.清朝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10.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润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
A.重视海外贸易B.重视官吏选拔
C.减轻人民负担D.改变抑商政策
11.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唐政府( )
A.对全国各城市实行统一规划
B.关注各种商品的质量
C.推行官买官卖的垄断政策
D.重视城市商业的管理
12.
绘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宋代《货郎图》,此图可用于直接研究的主题是
A.活跃的商品经济
B.风俗画盛行
C.丰富多彩的民俗
D.生动的市井生活
13.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14.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迈出工业近代化的步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
15.
以下与京剧的形成无关的是
A.乾隆末年,为给乾隆祝寿,徽戏班进京
B.道光年间,湖北的汉剧进京
C.同光年间,在京艺人的互相吸收借鉴
D.1905年,拍摄电影京剧《定军山》
16.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下列文学形式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
A.楚辞与汉赋B.汉赋与唐诗
C.唐诗与宋词D.宋词与明清小说
17.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因佛教而发展的艺术有(    )
①话本 ②绘画 ③北方民歌    ④石窟造像
A.①④B.②④C.③④D.②③④
18.
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    )
A.平等交往B.学习西方
C.依法治国D.公平竞争
19.
19世纪末,有人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冲决君主之网罗…… 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该著作应是(   )
A.B.C.D.
20.
下图为19世纪法国《小巴黎人》杂志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状况促使(    )
 
A.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B.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
C.在京举人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变法开始
21.
史书曾称颂北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均田制
B.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22.
下列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机遇和条件的是( )
A.贵族势力弱,变法阻力小
B.秦孝公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
C.秦国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23.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经济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是(   )
A.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生产
D.使代役租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4.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有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在得民”
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人伦者,天理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④
25.
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 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
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 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