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分析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
材料一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1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分析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
材料 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
2.单选题- (共33题)
3.
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
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 B.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
C.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 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 |
4.
恩格斯说:“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要优越得多。”文中“法典”的根本贡献在于
A.体现了法律上公民平等 | B.保证了农民获得的小块土地 |
C.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 D.以法律形式巩固大革命成果 |
5.
拿破仑在意大利统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强迫施行《拿破仑法典》,使旧式的错综复杂的法律体系简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贫富贵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能够表明的是拿破仑战争
A.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
B.客观上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 |
C.得到欧洲各民族的拥护 |
D.导致了拿破仑帝国的覆亡 |
6.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省别 | 参与公推的群体 | 省别 | 参与公推的群体 |
湖北 |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珅商代表 | 浙江 | 各界代表 |
湖南 |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 江苏 |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
陕西 | 革命党人、新军 | 广西 |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
贵州 |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 安徽 | 咨议员 |
山西 |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 广东 | 各界代表 |
云南 | 军、政、学、商各界代表 | 福建 | 福建同盟会分会 |
江西 | 新军、绅学各界 | 四川 | 士绅和军官 |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
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 |
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 |
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 |
7.
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有误的是
年代(年) | 1896 | 1899 | 1901 | 1902 | 1903 | 1904 | 1905 |
人数(人) | 13 | 143 | 266 | 727 | 1242 | 2557 | 8000 |
A.明治维新对中国知识界的吸引 | B.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
C.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 D.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
9.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
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
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
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
10.
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 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
C.租种的诸侯土地 | 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 |
11.
清朝,康熙帝改变按人口征收丁税的传统做法,宣布推行“固定丁税,永不加税”政策,雍正帝随后把固定的丁税并入土地税统一征收。上述政策
A.放弃了丁税收入 |
B.引发了税制混乱 |
C.刺激了人口增长 |
D.解决了人地矛盾 |
12.
《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
A.北魏前期 | B.唐朝后期 |
C.两宋之际 | D.元末明初 |
13.
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
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 |
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 |
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 |
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 |
14.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技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
B.普遍吸取西方科技成就 |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
15.
法国启蒙运动主将、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说:“若无英国人,理性和哲学在法国可能还处在最可鄙的蒙童状态。”据此推断,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狄德罗忽视了法国人对理性的创造性 |
B.英国启蒙思想直接导致法国启蒙运动 |
C.牛顿力学体系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
D.英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 |
16.
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的政治哲学的突出特征就是整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他把社会整体视为唯一的目的,强调个人是为整体服务的工具。由此可见,拍拉图著《理想国》
A.强调对道德知识的追求 |
B.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
C.基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D.试图挽救城邦危机 |
17.
1921年,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评委会在通知他获奖的信中写道:“这次给你授奖没有考虑你在相对论(即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即广义相对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说明
A.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 |
B.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最大成就 |
C.科学界还没有普遍接受相对论 |
D.爱因斯坦还没有公开相对论成果 |
18.
牛顿特别强调,作为自然哲学中数学演绎的起点,应当是观测到的效果和力学运动的那些规律。近代物理学比其他任何自然科学发展得更成熟和更快,这是个重要原因。这反映出
A.牛顿开创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 |
B.实验与计算结合有助于近代科学研究 |
C.物理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研究为前提的 |
D.科学进步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角 |
19.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
B.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
C.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
D.大都与中国国情相符 |
20.
1898年6月,光绪皇帝宣谕:“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材料表明
A.“不做亡国之君”是光绪变法的初衷 |
B.朝野上下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
C.振兴农工商业是变法的核心 |
D.变法的指导思想与洋务运动相同 |
21.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下列最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
B.“创立民国”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D.“天下为公” |
22.
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 |
B.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 |
C.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23.
(题文)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
24.
刘天纯在《日本改革史纲》中说:“因为当时的日本,资本家阶级还没达到独立经营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护助长之必要。不过保护助长的方法和性质,都不同从前官营模范工厂制度的封建式了……其变化是更加趋向全面实行保护政策。”文中所述的“更加趋向全面”的保护政策是
A.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
B.工部省接管幕藩的矿山和工场 |
C.鼓励私人资本投资近代企业 |
D.将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政商” |
25.
普希金在《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写道:“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以下对普希金的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
B.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 |
C.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 |
D.说明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
26.
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A.“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 |
B.“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 |
C.“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
D.“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
28.
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当时的社会危机在于“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以下观点与王安石此论无关的是
A.主张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
B.认为财政困难的原因是治财无道 |
C.提出改革国家经济制度的思想 |
D.认为增加财政收入是拯救危机的关键 |
29.
《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材料反映了
A.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
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
C.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
D.改试策伦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
30.
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
B.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
C.缺乏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是不完全的现代化 |
D.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
31.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 |
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
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32.
在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诏令中,仍然能看出具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内容是
A.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建立了律师制和陪审制 |
B.农民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他们的主人 |
C.在城市建立了城市杜马 |
D.在农村设立地方自治局 |
33.
《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B.农耕经济的繁荣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
34.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以下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都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 B.都重视农业生产 |
C.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 D.都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
35.
有学者这样评价柏拉图:“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这位学者主要想表达
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 |
B.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 |
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 |
3.选择题- (共3题)
36.She {#blank#}1{#/blank#} (comment) that it was a better play than usual, and I agreed with her opinion.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