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三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太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材料三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材料二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来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材料三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穆藕初留学美国,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共同议定产销数额、共同议价、联合推销,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材料四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材料一 在农业发展基础上,宋代的民间手工业比前代有所发展。……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宋代大部分行业的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商,手工业的经营者就是商人,手工作坊和工场就是商店,以印书手工业为例,书店兼有编辑、印刷、书店的性质,以卖书为主要任务,……同时,官营手工业在整个社会手工业中的比例不断下降,为民间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宋代民间手工业高度发展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宋代民间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材料二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来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材料三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穆藕初留学美国,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在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共同议定产销数额、共同议价、联合推销,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材料四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辛丑条约》的签订,无疑是将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推向内外矛盾危机的边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是开明大臣和民间实业家暗藏于心的救国方略,清政府发谕商议从西方采购器物,确定经济改革制度。1902年,清政府派遣庆亲王之子、贝子载振等人到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对国外商务管理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载振奏请朝廷筹划并建立了中国商部街门。商部在1903年10月获得在各省开设矿政调查局的资格,出台了《矿政调查局章程》。1904年,清政府的《商会简明章程》公布于众,在遍及全国的商务贸易区和通商口库,都依据会章程建立商会。1904年,私人投资铁路的行为日益增多,在《铁路简明章程》颁布后,曾有18家民营资本出资兴办铁路,在民办铁路斥资中,共募集六千万元左右股款,是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民间资本发展的一个巅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请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 《辛丑条约》的签订,无疑是将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政府推向内外矛盾危机的边缘.“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是开明大臣和民间实业家暗藏于心的救国方略,清政府发谕商议从西方采购器物,确定经济改革制度。1902年,清政府派遣庆亲王之子、贝子载振等人到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对国外商务管理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回国后,载振奏请朝廷筹划并建立了中国商部街门。商部在1903年10月获得在各省开设矿政调查局的资格,出台了《矿政调查局章程》。1904年,清政府的《商会简明章程》公布于众,在遍及全国的商务贸易区和通商口库,都依据会章程建立商会。1904年,私人投资铁路的行为日益增多,在《铁路简明章程》颁布后,曾有18家民营资本出资兴办铁路,在民办铁路斥资中,共募集六千万元左右股款,是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民间资本发展的一个巅峰。
——摘编自赵丽英《清末民初经济制度改革及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请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31题)
4.
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 英国 | 日本 | 其他国家 |
1894 | 69.49 | 6.26 | 24.25 |
1900 | 62.99 | 11.20 | 25.81 |
1905 | 55.71 | 14.04 | 30.25 |
1910 | 50.89 | 16.14 | 32.97 |
1914 | 48.31 | 20.39 | 31.30 |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5.
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这些政策
时期 | 经济政策 |
汉文帝 |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 |
汉景帝 |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
B.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
C.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
6.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唐宪宗元和八年,允许赐给王公、百官等人的庄宅、店铺等进行典卖。唐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
B.社会奢靡现象严重 |
C.官商勾结吏治腐败 |
D.商业地位有所提高 |
7.
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出土省区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汉墓、陕北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两幅壁画) |
江苏 | 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 |
A.汉代时开始出现牛耕技术 |
B.汉代时南方无开发迹象 |
C.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 |
D.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 |
8.
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
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 |
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 |
9.
“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 |
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 |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10.
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
西汉 | 103 | 74 | 29 |
西晋 | 162 | 86 | 76 |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
11.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下列对图片所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4可反映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
B.图1是唐代制瓷业的代表产品 |
C.图2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
D.图3可反映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 |
12.
《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体现了当时
A.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 |
B.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 |
C.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 |
D.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 |
13.
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14.
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
A.劳动力极其缺乏 |
B.社会等级森严 |
C.徭役比较繁重 |
D.厉行抑商政策 |
15.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
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
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
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
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
16.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这一记载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A. 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
B. 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
C. 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
D. 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
17.
《宋史食货志》将“城郭之赋”与“民田之赋”并列,将城镇居民所缴纳的房地产税与乡村居民所缴纳的土地税区别开来,成为两税之外的特有税目。上述材料反映宋代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A. 房产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B. 城市私有房屋产权逐步确立
C. 市民阶层的地位不断提高
D. 政府对市民的控制更加严格
18.
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下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 |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
C.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 |
D.该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 |
19.
1919年8月,为对付英美烟草公司的压迫,简氏兄弟登报招股,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组,于上海、香港两地共设5厂,同时开办锡纸厂,并在烟叶产地设收购处、焙叶场。简照南任公司总经理,简氏家庭仍占股份的60%以上。在随后的几年里,公司年年盈利。这反映了
A.一战期间烟草产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
B.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创现代企业制度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勇于革新应对挑战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分工日益细密 |
20.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
B.西方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
C.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
D.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 |
21.
重庆美钞每元的黑市价格,1943年12月854元,1944年12月为542.2元,1945年6月为1410元,8月为2400元。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倾销 |
B.官僚资本的操控 |
C.通货膨胀的刺激 |
D.法币政策的破产 |
22.
1938~1940年,中国西南五省新设银行8家,分支行355处。其中,四川176处,云南43处,贵州15处,广西51处,西康25处,到1945年8月,西南五省的银行业发展至总行255家,分支行1320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开展 |
B.西南地区政治环境日益改善 |
C.工业内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
D.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 |
23.
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
据此表可知,中国无产阶级
企业性质 | 工人人数 |
外商经营的近代企业 | 34000人 |
洋务派经营的军事企业 | 9000至10810人 |
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 | 5500至6000人 |
近代采矿业 | 16000至20000人 |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企业 | 27250人 |
总计 | 91750至98060人 |
据此表可知,中国无产阶级
A.分布在近代企业 |
B.最早产生于外商经营的企业 |
C.集中于沿海地区 |
D.具备了登上政治舞台的力量 |
24.
下面是美籍华裔学者章长基估计的1928〜1942年中国15种主要工业品增长速度的统计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 增长率 |
1928〜1936年 | 8.4% |
1937〜1942年 | 6.7% |
A.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
B.美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
C.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
D.民族解放战争的影响 |
25.
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奕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确是封建制度的忠贞不二的卫道者。他们发起“洋务”事业的初衷,在援西洋之长,以扶封建统治大厦之将倾。但是,“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换(1ie)拧拨了一下,当机换一旦转动,……,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主要是因为
A.洋务运动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C.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
D.洋务运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
26.
1945年登记在案的民族工业4382家工厂中,机器、五金、冶炼、电气就达1173家,化学工业中也有一半为重工业。而战前中国的重工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4.68%,占主导地位的是轻工业。这说明抗战
A.为民族工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提供机遇 |
B.缩小了东西部民族工业发展差距 |
C.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逐渐走向复苏 |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状态 |
27.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棉花的出口。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量种植。“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这表明当时中国
A.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
B.棉纺织业取代传统丝织业 |
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D.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28.
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l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
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
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 |
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
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 |
29.
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
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
30.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以后,他们又相继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和通讯事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经济的近代化逐步发展 |
B.近代工业体系已逐步建立 |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D.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共识 |
31.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时间 | 织布机(台数) | 纱厂(家) | 缫丝厂(家) | 新建面粉厂(家) |
1913年 | 2016 | 32 | 170 | 84家 |
1920年 | 4310 | 69 | 433 |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32.
民国初期的农村农产品市场,交易以农民之间的生活必需品交流为主,是一种农产品的余缺、品种调剂,是从一个农家流向别的农家,流出本区域的很少,更不要说流到外县、外省甚至国际市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造成的市场阻隔 |
B.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 |
C.传统经济模式的顽固 |
D.政府对农村管理失控 |
33.
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 法律法规 |
1904年 | 《商人通例》 |
《公司律》 | |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 |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 |
1906年 | 《破产律》 |
1907年 |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