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中学高二2018-2019学年(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44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帝国的年代:1875—1914》是它的第三部,其中的第一章概述如下:
资本年代的矛盾渗透并支配了1875年至1914年这一帝国时代。一方面,凯歌高奏的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日趋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实现了科学、艺术的伟大革新,并将其经济和军事上的霸权正式转化为有系统的征伐、兼并和统治,使世界进入一个殖民帝国的时代。另一方面,这一切又不可避免地激起了反叛和革命的合并力量。工人阶级大规模、有组织的运动在这一时期突然出现,并且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帝国格局也慢慢演变成一种越来越恶化,而且超出各国政府控制能力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上述内容中提取一个叙述,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叙述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和“家训”,都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社会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的制约,受到维护封建“家庭”和“氏族”延续的思想的局限,受到封建“尊亲”、“忠君”和轻视妇女等观念的影响。汉代以后,特别是宋明以降,随着封建道德的日渐强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愚忠愚孝”“三从四德”等教条,也贯穿于中国家训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清代后期开始,家训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在衰落的过程中也有几许亮光。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批能够“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对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导上,在传统家训中也掺进了一点点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现代因素,但终究因时代所限没能形成大气候。现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逐渐被看成是一种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的影响力已逐渐减弱。
——摘编自周舸《中国家训的历史血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现代家训的走向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家训的现实意义。
3.
   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国纷纷励精图治,变法图强,齐成王初即位时内政混乱,卿大夫弄虚作假,公元前348年,成王开始励精图治,重用即墨大夫,烹杀臣阿大夫以履其他侯臣,从此齐国震动,“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四大治”。后来王还任用忌为相,“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制定巩国封建秩序的法律,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并注意招收流民开荒。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战国中期,齐国曾一度代替魏国成为东方诸侯的霸主。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游、齐涛《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齐成王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齐威王改革的影响。

3.单选题(共20题)

4.
有人指出“在所有人数非常众多的集会中,无论其成员如何组成,激情从来都会占据理性的上风。即使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雅典的每次公民大会仍然是暴民聚会”。这一言论抨击了雅典
A.直接民主
B.轮番而治
C.法律至上
D.人民主权
5.
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不满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
A.取代了元老院的权力
B.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
C.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
D.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6.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联邦当局与州当局间的权力划分———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这表明
A.州政府享有的权力十分有限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联邦制是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D.联邦政府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7.
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
A.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8.
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讲话指出,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重庆谈判后,国民政府又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这一变化
A.实现了国内各党派的地位平等
B.反映国民党阶级立场发生改变
C.体现了国民党由独裁转向民主
D.推动了国内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9.
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苏维埃政权巩固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
C.农业集体化完成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10.
1945年4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在此,哈里曼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
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11.
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12.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3.
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
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
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
14.
18世纪中期前后,英国立法严惩在外国居留逾六个月的技术工人;1785年,又制定法律禁止多种机器和工具出口。这些措施
A.利于英国保持工业技术优势
B.阻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C.提高了新技术开发的积极性
D.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传播
15.
下表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1978年
邓小平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新加坡、日本
美国普莱斯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1979年
邓小平访问美国
50名中国留学生赴美
1980年
世界银行代表团访华
 
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
C.加速了历史性转折
D.确定了对外开放国策
16.
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7.
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注重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世俗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18.
《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19.
1847年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利,追求平等。该小说
A.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B.关注妇女解放的社会现实问题
C.宣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D.对工业革命影响缺乏理性反思
20.
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
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21.
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礙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如,康有为主张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22.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重点论述了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23.
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