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认为,新制度结构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其运行其中的社会环境;一国的政治制度的创新,必须有现实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应该的东西必须与可行性结合才能变为现实;良好的制度不见得就可以成为现实的制度,因为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的社会支持率,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
2.
18世纪对中国与西欧来说都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中国例外。”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
材料一: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
3.
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材料一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 中国 | 西方 |
主要思想 |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4.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场称得上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之前镇压了戊戌变法的西太后。她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个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清末新政历时十年,从190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1905年为新政时期;1906年——1911年为宪政时期。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官制,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部(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通政司等“冗衙”。
二、改革兵制,筹建武备学堂,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四、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五、社会生活方面,清政府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第二阶段: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核心是进行政治改革,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
——朱英《“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慈禧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2)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很多学者认为慈禧是康有为的政治继承人。请举出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
(3)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的改革运动,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分析清末新政对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材料: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厉行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场称得上是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宣布改革的恰恰是不久之前镇压了戊戌变法的西太后。她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个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清末新政历时十年,从1901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可分为两个阶段:1901年——1905年为新政时期;1906年——1911年为宪政时期。
第一阶段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官制,1901年7月,清政府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部(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1905年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及通政司等“冗衙”。
二、改革兵制,筹建武备学堂,建立按西方国家的营制、采用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的“常备军”。
三、改革学制,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904年重订学堂章程,制定了一套以日本教育为模式的学堂行政管理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四、奖励工商,主要是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这些“立法”和奖赏在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五、社会生活方面,清政府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第二阶段: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核心是进行政治改革,宣布预备立宪期,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全国成立资政院、责任内阁。
——朱英《“他败”抑或“自败——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1)慈禧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接着又亲口宣布实行新政,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2)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很多学者认为慈禧是康有为的政治继承人。请举出相关史实论证该观点。
(3)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的改革运动,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分析清末新政对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5.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材料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6.
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这体现出实行“陶片放逐法”的目的是
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 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
C.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 D.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
8.
“古希腊法律制度涉及社会各领域,而其中很突出的便是在文化方面的制度性规定。与中国秦代的‘书同文’极为相似,古希腊也通过对语言文字使用的立法来加强文化思想的‘大一统’,从而为公共生活和民主决策创造精神氛围。”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
A.思想文化专制曾盛行于东西方 | B.秦朝与古希腊的阶级本质相同 |
C.古希腊民主政治以法制为基础 | D.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 |
9.
“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 |
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 |
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
11.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
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①美国依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②在雅尔塔会议等确定的基本原则上建立
③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④是美苏两国实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⑤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⑥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色彩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⑤⑥ | D.②③④⑤⑥ |
12.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
13.
“1777年时,英国国民收入总额中,农林业占45%,工矿业占24%;1850年时,农林业下降到20.3%,工矿业则上升到34.3%……与此同时,工业、商业、金融、证券等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则从20.8%上升到48.9%。”这主要表明
A.机器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
B.英国发展国民经济非常注意全面性 |
C.工厂化使英国的生产日益趋向社会化 |
D.产业资本比商业资本更能带来商业利益 |
14.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
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
15.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 B.动摇不定 | C.反对变法 | D.软弱无能 |
16.
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
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
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
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
18.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
A.英国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缺乏信心 | B.英国试图让美苏承担更多的责任 |
C.英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衰落 | D.雅尔塔体系已经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