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在《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新航路开辟后,引种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莱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出
材料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在《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新航路开辟后,引种到中国的美洲作物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莱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虽然它们传入时有先后、途径不一,但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洲作物的传播与发展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对充分用地和养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指出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有关知识评述该历史现象。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晚期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的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博爱、平等、自由、人权”思想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理由。(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单选题- (共18题)
3.
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
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
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
4.
罗马共和国晚期,城市街道两边建筑物密集,街道狭窄,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人伤害的情况。罗马法规定诉讼应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房屋的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
A.推动了罗马的城市建设 |
B.混淆了法律责任 |
C.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 |
D.体现了公平原则 |
5.
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国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势复辟力依然存在 |
B.责任内阁制十分优越 |
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 |
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 |
6.
1927年9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决议表明
A.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
B.农村缺乏组织苏维埃的条件 |
C.革命策略尚未反映具体国情 |
D.中心城市的革命条件较优越 |
7.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时间 | 承借人 | 贷款人 | 用途 |
1861.11 |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 上海外商 |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
1862.6 | 苏松太道吴煦 | 英商怡和洋行 | “常胜军”饷银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外商 | 部分湘军军饷 |
1863.? | 江苏巡抚李鸿章 | 上海美商洋行 |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
B.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
C.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8.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
B.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
C.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
D.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
9.
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其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10.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北约组织 |
D.柏林危机 |
12.
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 记载内容 |
《旧唐书·玄宗纪》 |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
《全唐文》卷八十一 |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
《唐会要》六十九 |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
《唐会要》八十六 |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
A.外国纺织品竞争力非常强 |
B.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 |
C.小农经济受到进一步冲击 |
D.粮食的商品化有很大提升 |
14.
1869年12月18日,《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
15.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
16.
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
17.
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这反映出作者
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 |
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 |
18.
“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活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 |
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 |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 |
19.
“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