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1792年7月,英国马嘎尔尼携带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率贸易使团从朴次茅斯港启程访华,1793年抵达中国。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贸易使团访华铩羽而归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夺目烈焰闪耀欧洲大陆

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
材料三 “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1)根据材料一,马嘎尔尼贸易使团对华具体要求涉及哪些方面?
(2)材料一、二中英法两国1793年代社会诉求存在怎样的差异?简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阿兰·佩雷菲特关于中英交往评价的认识。
材料一 英国马嘎尔尼贸易使团访华铩羽而归
英国使团准备 | 清政府态度 | |
祝寿礼品 | 天文仪器、地球仪、望远镜、秒表;战舰模型、毛瑟枪、连珠枪、利剑;有关城市、教堂、城堡、陆战与海战、船坞、赛马等的写生画等。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被视为“奇巧”之物未被重视。 |
具体要求 | 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贸易;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所;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准在北京常驻外交使节等。 |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所属。”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的夺目烈焰闪耀欧洲大陆

1793 年处死路易十六
材料三 “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阿兰·佩雷菲特(法国1989.5)著王国卿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问题:(1)根据材料一,马嘎尔尼贸易使团对华具体要求涉及哪些方面?
(2)材料一、二中英法两国1793年代社会诉求存在怎样的差异?简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阿兰·佩雷菲特关于中英交往评价的认识。
2.判断题- (共1题)
3.简答题- (共1题)
4.单选题- (共14题)
5.
1936年12月,对中国无尽内战“提不起兴趣”的美国《纽约时报》突然在头版连续15篇重量发布中国新闻。与此转变相关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震惊中外 |
B.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
C.七七事变日本侵华 |
D.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
7.
1961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找到法国总统戴高乐,言语间浸透热心,“请相信我!让咱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亲爱的兄弟!咱们三自己能够一同干:您、我和(西德总理)阿登纳。”英国要表达的是
A.抵制美苏冷战 |
B.参与欧洲联合 |
C.控制欧洲市场 |
D.实现欧洲自强 |
12.
下列历史名人出生于公元前4世纪上半期的是
①庄子 | ②荀子 | ③孟子 | ④柏拉图 | ⑤亚里士多德 | ⑥苏格拉底 |
公元前369年 | 公元前313年 | 公元前371年 | 公元前427年 | 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469年 |
A.② |
B.①③⑤ |
C.④ |
D.⑥ |
16.
清末学堂里,学生们从《民报》上可以看到的是
A.“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
B.“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
C.“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5.填空题- (共2题)
19.
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边倒”外交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拓展外交舞台,致力于全方位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请将图片下字母按表格内逻辑关系填入适当位置。




外交历程 | 主要表现 |
“一边倒”外交 | |
初登国际舞台 | |
外交舞台的拓展 | |
全方位的外交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判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