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五莲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模块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34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初年沿袭秦朝政策,听任民间商人经营盐铁,大盐铁商操纵价格,获取暴利,富比王侯。豪强大家聚集浪迹四方的流民和游侠,有的是官府要通缉的要犯,大有对抗朝廷之势。汉武帝时,由于对匈奴用兵和通西南夷,加之关东水灾,数十万灾民需要安置,国家财政出现严重危机,武帝需要巨贾富商帮助朝廷渡过难关,但后者却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武帝才难大农丞东郭咸阳、孔仅和侍中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以后,调拨和运输盐铁的运输业也相应产生,郡国均输官不仅承担盐铁的运送,也承担军国贡物和朝廷所需物资的采购和运送,除部分供应朝廷外,其余归大司农统一调拨,运往全国其他地区,“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平抑物价,抑制了大商人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摘编自林甘泉等《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盐铁官营”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盐铁改革的历史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2.单选题(共12题)

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凡不信神或教授有关宇宙的理论者,都将遭到起诉。普罗塔戈拉提倡“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结果他的著作遭雅典人查封,他本人也因其学说而被判了死刑,只因侥幸才得以逃走。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明显缺乏人文精神
B.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C.实行思想专制统治
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5.
在古代雅典,无论是城邦的战和问题,或是粮食问题,还是社会工程的修建,都要通过投票、举手等方式并最终以多数人的意志来做出裁决,该现象反映出
A.雅典城邦推崇人民主权
B.公民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C.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完成
D.雅典城邦实为小国寡民
6.
罗马《民法大全》记载,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这反映了罗马法
A.重视物权保护
B.强调诉讼程序
C.倡导公正公开
D.关注人身安全
7.
《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罗马
A.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8.
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9.
1819年,职员马卡洛代表联邦银行拒绝向马里兰州纳税而被地方法院罚款,他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法官马歇尔从宪法起源和本质出发,指出联邦银行是国会立法批准的国家机构,州对其没有管辖权,判决马里兰州不能向联邦银行征税。上述司法案例表明
A.国会立法受到最高法院制约
B.美国州政府不再拥有征税权
C.联邦政府与各州权力相互制衡
D.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威
10.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它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A.全面保留了邦联制的特征
B.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D.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11.
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D.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12.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①内阁对议会负责
②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④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1713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蒙德里也丢了官职。这件事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权力仍在强化
B. 内阁与国王共同进退
C. 枢密院对内阁负责
D. 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
14.
1689年3月,英国下院通过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镑的税款,并规定其中60万镑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作海陆军开支。1697年议会又通过《年金法案》,规定自翌年起,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上述拨款法案的通过,旨在
A. 确保王室财政独立
B. 依法监管王室财政
C. 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保障国王的军事权
15.
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A.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3.选择题(共2题)

16.

按要求完成句子。(每空0.5分,共13分,其中第9题2分)

17.

按要求完成句子。(每空0.5分,共13分,其中第9题2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