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主要工业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域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与美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环保措施对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2.
材料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据黄匡时、王书慧《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 (共17题)
3.
《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
A.重视道德 |
B.重视契约 |
C.重视自由 |
D.重视习俗 |
4.
两百多年以来,美国1787年宪法历经风雨,如两次世界大战、各种经济危机、种族矛盾以及地域发展问题,但是美国却总是能够从宪法中找寻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攻坚克难。这主要说明美国宪法
A.属于典型的柔性宪法 |
B.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
C.已成为宪法中的圣经 |
D.内容全面且操作性强 |
5.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对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
B.奉行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
C.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
D.国王享有不被法律追责的权力 |
6.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精明强干 |
B.不谙近代外交 |
C.不顾自身利益 |
D.软弱无能 |
7.
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
D.清政府的军力远胜于日军 |
8.
英国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试图用所谓‘阶级境况的逻辑’来解释工业体系的运行,尽管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也忽视了这种境况的某些重要方面,在我看来……至少他对工业体系的那个阶级所作的社会学分析,是令人钦佩的。”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持肯定态度 |
B.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工业社会产生的结果 |
C.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 |
D.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
9.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
C.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D.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
10.
二战结束时苏联遭受到战争重创和巨大损失,其实力很难与美国相比,根本不可能对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构成威胁。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美国都占有压倒性优势。苏联在中东欧和其他地区政策上表现是防御性的。据此,美国战略思想家们的遏制思想是
A.促进既有国际秩序的稳定 |
B.旨在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以结束冷战 |
C.基于均势政治上的缓和 |
D.将苏联作为冷战对手的一种假设 |
11.
下图为1974—1985年英国国家补贴煤矿、铁路和钢铁等国有企业的金额(单位:亿英镑)示意图,该图说明英国


A.实行企业国有化成效显著 |
B.国有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
C.国有企业效率日益低下 |
D.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健全 |
12.
1745年大臣杨锡绂说,他家乡的米价,在康熙时每石不过二三钱(银),雍正时涨到四五钱,现在每石要五六钱。清代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 |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
C.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 D.粮食大量出口到国外 |
13.
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灾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14.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
B.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
C.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
D.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
15.
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
年份 地区 | 1699~ 1701 | 1772~ 1774 | 1804~ 1806 | 1834~ 1836 | 1854~ 1856 |
欧洲 | 83.6 | 45.0 | 37.3 | 36.3 | 28.9 |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 | 13.3 | 46.9 | 46.4 | 34.7 | 28.1 |
非洲、近东、亚洲、澳大利亚和拉美 | 3.1 | 8.1 | 16.3 | 29.0 | 43.0 |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
C.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
16.
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时间 | 发展状况 |
19世纪二三十年代 | 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 |
1848年 | 出现工会联合组织 |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工会组织长足发展 |
A.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 |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成熟 |
C.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 |
D.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 |
17.
1841-1846年,英国取消了608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英国此举
A.增加了土地贵族的收益 |
B.导致了工业品进口大量增加 |
C.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
D.有利于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
18.
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公司”,然而直到1909年,它才由“官督商办”变为“商办”,成立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据此可知,晚清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
B.政府新政成效卓著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D.经济结构变动加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