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632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两则对政治道路认识的内容
(一)有学者评价英国政治制度时说: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统治。社会建立了纠错机制,社会矛盾得以调整、释放和缓解。因此国家走上了渐进的,生产力可以积累的良性发展道路。“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计着大步。
(二)章太炎在1903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写道:“长素(注: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阅读提取材料信息,形成一个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在扬州设局劝捐,其亩捐按地亩肥瘠和业田多寡,照地丁银数分别抽捐。同时,对米行商贾推行捐厘之法,规定每米一石捐钱五十文助饷,称为厘金制度。至光绪十一年,厘金制度已遍行全国。捐厘推行之初,因议定用兵,各省得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各省厘金制度“各自为政”。以至后人称厘金是无法度可守的税制,并成为地方督抚擅专的经济基础。各地抽捐机构有江北粮台、江南粮台、漕河总督和袁甲三军营四个系统。捐务名目有指捐、借捐、亩捐等几十种。厘金制度的商税仅对中国商人征收,以致“弹丸一隅”之地,“此去彼来,商民几无所适从”。直至1931年厘金制度才被取消。

——摘编自《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厘金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厘金制度的影响。

3.单选题(共22题)

4.
公元前406年,八位雅典将领率军击败斯巴达海军,取得了阿吉纽西海战的胜利;因为风暴导致船舶搁浅,一两千名雅典船员因此丧生。雅典人认定八位将军要对此负责。除两名将军逃亡外,其余六名将军回到雅典后因为救援失败经投票被处以死刑。“阿吉钮西审判”说明
A.雅典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B.雅典公民法制观念淡薄
C.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
D.集体协商防止决策失误
5.
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财政紧张,每当战争发生时,经常征收财产税。于是按照财产多少、能力大小分享政治权力的理论再度抬头。富人不愿承担公益捐献,宁可把钱投到海里;而穷人掌权后、不以分享富人财富为满足,必欲剥尽其财产而后快。这反映当时雅典
A.人文精神缺失
B.公民意识崩塌
C.城邦财富外流
D.贫富分化加剧
6.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7.
公元1-2世纪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经常在其《罗马史》的标题中用罗马人破坏合约、元老院撕毁和约而遭到可耻的失败等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词句,表达对违背法律规则者的谴责和蔑视。这反映出当时罗马
A.官员违法现象的严重
B.社会生活缺乏法制约束
C.法律信仰已深人人心
D.公民法无法应对新变化
8.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
A.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
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C.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特点
D.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
9.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此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法规条文较为严苛
B.主张人与畜负同责
C.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注重保护人身权利
10.
1832年6月,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议会改革法案由英王威廉四世签署,正式生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
A.使选举权从财产资格转向身份资格
B.把议席全部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镇
C.中等阶级的多数获得了议会选举权
D.工人阶级获得选举权共享改革成果
11.
有学者指出:“普鲁土完成了德意志帝国重新统一的历史任务,又收服了德国的资产阶级,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美国式宪政的偏好和追求,甘心接受普鲁士式的宪政安排。”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德国政治变革背离世界潮流
B.国家统一是政治转型的前提
C.美国民主宪政模式日趋落后
D.现实国情决定德国政治形态
12.
“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反映出1787年宪法
A.违背共和主义的基本原则
B.兼顾了南北各州的利益
C.具有实用主义的政治倾向
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13.
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1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15.
有学者认为,在19世纪,欧洲大多数君主最终妥协,被迫交出部分权力……国家不再是统治者的领域,而是法治的领域,君主和政府都要接受国家的统治。符合此发展趋势的是
A.1832年的英国
B.1861年的俄国
C.1871年的德国
D.1875年的法国
16.
1879年6月,法国参、众两院做出了几项具有象征意义的决定:政府和议会重新迁回巴黎;确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法兰西国庆节。这些举措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维护了1789年革命成果
B.巩固了1875年宪法地位
C.从根本上防止君主制复辟
D.大力弘扬了共和文化传统
17.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18.
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19.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C.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0.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21.
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22.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3.
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纷纷向清政府上书,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行变通改革”,实行“新政”。这种现象反映
A. 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 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 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 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24.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赫德曾提出处理中国的方针:“把现存的王朝作为一个还在运转的王朝接受下来,并且,一句话,充分利用它。”战后议和,列强采纳和实施的正是这一方针。这一方针表明,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镇压义和团运动扶植清政府
C.真正实现瓜分中国的美梦
D.彻底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社会
25.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古希腊克利斯提尼改革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两者体现的共同趋势是
A.国家走向统一
B.权力趋向集中
C.贵族政治走向瓦解
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